#广岛核爆80周年应反思和追求什么#【#环球时报社评#:广岛核爆80周年,应当

环球网 2025-08-07 00:01:21

#广岛核爆80周年应反思和追求什么#【#环球时报社评# :广岛核爆80周年,应当反思和追求什么?】8月6日,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钟声再次敲响。广岛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与会者重申和平誓言,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讲话中呼吁建立“无核武世界”。在纪念广岛核爆80周年的今天,人们应深刻拷问纪念的真正意义,并探寻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和维护全球共同安全之路。

80年前的核爆,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广岛与长崎的遭遇共同成为战后日本走上和平主义路线的重要驱动力。基于这段惨痛记忆,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放弃发动战争权利,1971年日本国会将“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确立为国策。日本也以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武打击国家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扮演推动核裁军的“领头羊”角色。但这种叙事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选择性建构的“安全区”,使其立场充满了矛盾。

日本的“反核武”立场与其对美国“核保护伞”的深度依赖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日本政府高举“无核武世界”的旗帜,另一方面却将自身的国家安全牢牢系于美国的核威慑力量之上。无论是推动美国“延伸核威慑”,还是此前提出的“核共享”,本质上都是试图建立先发制人的核威慑,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这使得日本在推动全球核裁军时的道德立场大打折扣。

在渲染自身“受害者”身份的同时,日本核材料政策也令人警惕。日本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却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由,储存了大量的分离钚——一种可直接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敏感材料。前些年甚至出现过日本“漏报”640公斤钚的严重事件。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日本持有的分离钚数量足以制造上千枚核弹头。日本不仅核材料有余,技术储备也不缺,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核门槛”国家。个别右翼政客不时叫嚣“自主拥核”,更是与日本所倡导的“无核武世界”理想背道而驰,也为地区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日本一些人以“核爆受害者”自居,但又对构建“核威慑”表现出极度迷恋。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日本右翼也从中看到了机会,试图借此解开已经捆绑了他们长达80年的战略绳索。近年来,日本频频渲染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核威胁”,以此作为强化自身防卫力量和日美同盟的借口。而华盛顿出于地缘政治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迹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日本在核问题上实现质的突破,锁住日本军国主义的笼子就将崩塌,亚太和平稳定局面将面临极大考验,美国也将受到反噬。

“核保护伞”并非如日本所想的那般安全可靠,反而是在核冲突风险增加之时,将日本置于核冲突前沿,使其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美军核潜艇造访日本港口,美英澳“奥库斯”将核潜艇部署进亚太,这些动向都表明,相关国家的“核共享”正侵蚀全球核安全秩序,破坏全球和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阻碍国际军控进程。

纪念广岛和长崎核爆,到底是为了什么?首先应是对战争本身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广岛和长崎的核爆悲剧,根植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如果脱离这一历史背景,单纯哀悼核爆的死难者,就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模糊了日本作为战争加害者的历史罪责。因此,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是纪念广岛核爆的前提与核心。这意味着日本需要以诚实和全面的态度,正视其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责,承认其给亚洲邻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只有这样,对广岛核爆的纪念才能获得道德共鸣,其和平呼吁才具有力量。

经历过战争的浩劫,人类社会更加认识到珍视和平、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当前的全球安全挑战,包括核扩散风险,无法通过强化军事同盟、制造阵营对立来解决。从历史教训中获得避免悲剧重演的答案,离不开直面历史的勇气,离不开超越集团对抗的智慧,更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这才是纪念广岛核爆的真正意义所在。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人在旅途007

人在旅途007

3
2025-08-07 07:15

一、日本反思过为什么广岛长崎会遭核弹攻击吗? 二、14年来,在中国被打死的日本侵略者仅仅只有70多万个!

猜你喜欢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