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凌云,黔中文脉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镜头掠过南明河碧波,聚焦于

访古金陵益明 2025-08-06 21:14:16

甲秀凌云,黔中文脉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镜头掠过南明河碧波,聚焦于河中巨鳌般的天然矶石。这座飞檐翘角、朱梁碧瓦的三层楼阁,正是贵阳的文化图腾:甲秀楼。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这里筑堤建楼,以“科甲挺秀”为名,寄托“黔地人才辈出”的宏愿。四百余年来,该楼六毁六建,见证贵阳从边陲蛮荒到文风鼎盛的蜕变。 甲秀楼高22.9米,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12根白石巨柱托起如翼舒展的绿瓦红甍。层层收进的结构,宛如巨鳌驮负的文笔塔,在中国古建中独树一帜。 楼前白棉石砌筑的浮玉桥,如玉带浮波,串联两岸。桥心涵碧亭,秦明来自朱熹的诗句一水芳寒碧,千林已变红,我们在南京的玄武湖也介绍过,有一个建筑叫涵碧轩,后来改成友谊厅,大家还记得吗?这里柱刻清代名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道尽桥亭与澄潭相映之趣。 楼南翠微园(古称南庵),曾是王阳明讲学之地。他的诗句“松影映千峰雨,枫霞连万树秋”仍回荡在这片苏州园林式的庭院中。 登楼推窗,可见清代翰林刘韫良所撰206字“天下第一长联”: “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此联比昆明大观楼长联多26字,以磅礴笔力勾勒贵州地理形胜,更驳斥“黔地荒蛮”之偏见。 楼内八块清代碑刻,记录张仙张三丰“藏龙卧虎”的预言成真:南明河畔走出三位状元,文脉自此绵延。 1982年增建的临水平台,倒映灯火如“水上蓬莱”。月台倒影,金阁凌波。如诗如画的意境,在光影中复活。 2006年,甲秀楼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浮玉桥车流如织,与古楼构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谁谓黔中无佳山水哉?”——四百年前清代巡抚田雯的诘问,今日甲秀楼已作铿锵回答。 它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更是贵州文化自信的丰碑:从江东之培植文风的初心,到刘韫良长联中的山河豪情,这座楼阁始终昭示——偏荒之地,亦可甲秀天下

0 阅读:7
访古金陵益明

访古金陵益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