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核爆80周年现场直击:9.9万幸存者平均86岁,石破茂高喊'无核三原则'却拒签禁核条约! 80年前的今天,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600米处爆炸,瞬间将这座城市的14万生命化为灰烬。2025年8月6日,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对来自120个国家的5.5万名参与者,誓言坚持"无核三原则"。 但就在仪式现场不远处,抗议者焚烧美日国旗的浓烟,与纪念馆内VR技术重现的核爆场景交织,折射出这个"唯一核爆国"在历史与现实间的撕裂。 石破茂的和平宣言藏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反复强调"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却对日本囤积47吨武器级钚的事实避而不谈。更讽刺的是,就在仪式前一周,日本国会刚通过法案,允许将民用核材料转用于美日联合研发的次世代核潜艇。 这种"左手举和平旗,右手握核按钮"的双面策略,连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202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都公开批评:"政府拒绝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却要求他国弃核,这是对受害者的背叛"。 技术救赎成为日本转移焦点的特殊手段。广岛市今年投入23亿日元开发的"虚拟被爆者"系统引发争议——通过AI还原已故幸存者的影像与声音,让参观者能与"数字亡灵"对话。 91岁的双重被爆者今道量友对此痛心疾首:"年轻人戴着VR眼镜体验核爆,就像玩恐怖游戏,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真实辐射病患每天吐血的痛苦"。 但日本教育部仍决定将这套系统推广至全国学校,用"科技记忆"替代口述历史,这种记忆重构背后,是幸存者平均年龄达86岁、总数跌破10万的紧迫现实。 美国的战略算计让仪式蒙上阴影。特朗普在仪式当天发推称"广岛核爆结束了战争",这种论调刺激大批日本民众上街抗议。更微妙的是,美国海军宣布将在8月9日长崎核爆纪念日,于横须贺基地展示最新型战术核武器。 这种刻意安排的"武力秀",被俄媒解读为对中俄的威慑,却让日本政府陷入两难:既不能批评盟友,又难向国民交代。自卫队内部文件显示,部分军官建议借机要求美国放宽"核保护伞"限制,允许日本在"极端情况"下使用美方托管核武,这种危险动向暴露出和平宪法正被掏空。 核爆记忆的政治工具化趋势明显。石破茂在演讲中罕见使用"战败"一词,被视作对侵略历史的有限承认。但仪式现场发放的英文手册里,关于"为何遭受核打击"的章节仅用"战争末期"模糊带过,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史实只字未提。 这种选择性记忆引发中韩媒体强烈不满,首尔大学教授金昌烈指出:"日本若真想反思核爆,就该先承认自己曾是加害者,而非永远扮演受害者"。 全球核竞赛的阴影笼罩纪念活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美俄在过去一年各自追加120亿和80亿美元核武预算,全球核弹头总数回升至12500枚。 更危险的是,特朗普政府重启亚临界核试验,俄罗斯则部署可搭载核鱼雷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提出的"无核世界"倡议显得苍白无力,连广岛市长松井一实都承认:"大国把我们的呼吁当耳旁风"。 日本的能源悖论同样耐人寻味。尽管福岛核事故过去14年,日本仍依赖核能供应31%电力,并计划新建7座核电站。 石破茂宣称要"彻底废除核武",却批准将核废料再处理为钚元素,这种既能发电又能造弹的双重属性材料,已引发国际原子能机构连续三年发布特别监管报告。韩国《中央日报》直接质问:"日本囤积的钚足够造6000枚核弹,这就是他们的和平承诺?" 代际裂痕在纪念活动中显露无遗。老一辈幸存者坚持"绝不让悲剧重演",但NHK民调显示,18-29岁日本青年中,62%认为"必要时可先发制人使用核武",比十年前翻了三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右翼分子在社交平台发起"核爆正当化"话题,宣称"当年若早拥核就不会挨炸",这种扭曲的历史观正通过算法推荐扩散。广岛大学和平研究所教授田中利幸警告:"当最后一位幸存者离世,核爆记忆很可能被民族主义者篡改为复仇动员工具"。 这场80周年纪念的本质,是历史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当石破茂在慰灵碑前献花时,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在东海与美国核潜艇举行联合演习;当幸存者讲述辐射病痛苦时,三菱重工正为美军生产可搭载核弹头的导弹部件。 这种割裂提醒世界:广岛的钟声不能止于仪式,唯有彻底摒弃双重标准,才能真正避免悲剧重演。正如长崎核爆资料馆墙上的警示——"下一个蘑菇云,可能来自任何地方的仇恨与傲慢"。 信息来源: 日本广岛举行遭原子弹轰炸80周年纪念仪式,石破茂:不能让悲剧再发生,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 杭州日报2025-08-06 12:38
广岛核爆80周年现场直击:9.9万幸存者平均86岁,石破茂高喊'无核三原则'却拒
易云的世界
2025-08-06 17:19:37
0
阅读:6
用户18xxx84
可惜了只有两颗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