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易云的世界 2025-10-24 10:53:01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这番表态刚落地,岛内半导体猎头市场就炸开了锅。美国英特尔、美光等企业的招聘团队涌入台北,开出的薪资普遍比台湾本土高一倍,还附带家属绿卡和子女教育福利。这场看似“产业升级”的迁徙,实则暗藏台湾经济被“去台化”的致命危机。 萧美琴承诺的“全生态迁移”,意味着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从光刻机维修到原料供应,台湾企业将集体“改换门庭”。 岛内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已有47家台企与美方签署迁移协议,涉及员工超3万人。 更令人心惊的是,美国企业开出的薪资待遇极具诱惑,台积电资深工程师在岛内年薪约180万新台币(约40万人民币),而赴美后直接翻倍到360万新台币(约80万人民币),还能携带配偶赴美工作。这种“挖角+移民”组合拳,正在掏空台湾的技术根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东芝、日立等企业靠半导体技术称霸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但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和301调查,迫使日本开放市场并限制出口。最终,日本半导体产业萎缩至全球10%份额,而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趁机崛起。 如今台湾正重蹈覆辙。2025年10月,英伟达发布首枚美国本土制造的AI芯片Blackwell,其晶圆虽由台积电代工,但封装环节仍需运回台湾完成。 这种“半成品外流”模式,与当年日本芯片“设计在美国、制造在台湾”的分工如出一辙。更危险的是,美国《芯片法案》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产,台积电若想保住美国市场,恐将彻底与大陆切割。 人才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惊人。台积电高雄工厂的良品率已从98%跌至92%,因为关键岗位工程师被挖空。 更讽刺的是,美国工厂虽标榜“美国制造”,但核心设备仍依赖台湾技术,ASML的EUV光刻机维修团队、信越化学的高纯度硅晶圆供应,处处可见台湾工程师的身影。这种“表面迁移、实质依赖”的困局,暴露出台当局战略短视。 台湾半导体产业贡献着全岛22%的GDP和41%的出口额。若全产业链外迁,冲击将远超想象。以桃园市为例,这里聚集着台积电、联电等企业,若工厂搬迁,当地失业率可能飙升至15%。 更严峻的是中小企业危机。岛内90%的电子元件依赖半导体产业,若龙头撤离,配套厂商将成批倒闭。 2025年9月,台北市电脑公会调查显示,已有38%的中小电子厂计划转行或裁员。这种“大象倒地,蚂蚁遭殃”的连锁反应,正是台当局“维持现状”政策的恶果。 萧美琴的承诺看似“亲美”,实则是把台湾推向更危险的境地。美国虽承诺保护台湾产业,但2024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就因“国家安全审查”被推迟半年。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商务部同期批准了对台积电的120亿美元补贴,条件是“十年内不得向中国大陆出售先进制程芯片”。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操作,与当年美国对待日本如出一辙。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定》签订后,日本企业被迫放弃70%市场份额,最终被美国企业反超。 如今台湾正面临同样困局——用技术换保护,最终可能落得“产业空心化、安全无保障”的下场。 要破解当前困局,台湾需重新找回产业主动权。在技术层面,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模式,聚焦特种芯片、精密制造等细分领域。 在人才层面,应建立“半导体人才回流基金”,用税收优惠吸引海外工程师返乡;在政策层面,需推动两岸产业链合作,将台湾的设计能力与大陆的制造优势结合。 这种策略已有成功先例。2024年,福建晋华电子与台湾联电合作开发存储芯片,使国产内存良品率从65%提升至82%。 若台湾当局能放下政治偏见,类似合作可复制到AI芯片、车用半导体等领域,形成“大陆市场+台湾技术”的双赢格局。 站在台北101观景台俯瞰,信义区的霓虹映照着半导体园区的灯光,宛如一颗即将陨落的星辰。萧美琴的承诺,撕开了台湾经济繁荣的假面。 当“护岛神山”变成“美积电”,当工程师举家迁往凤凰城,台湾失去的不仅是产业,更是未来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任何试图用政治操弄绑架经济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抛弃。而真正的破局者,从来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敢于在惊涛骇浪中挺直脊梁的勇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公开承诺半导体产业打包赴美投资,民进党当局“出卖台湾”遭痛批 参考消息2025-10-21 20:30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易云的世界

易云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