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丁盛将军在军事学院作报告时讲道:“54军是三等部队,要是换别的部队,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8-06 13:43:36

1962年,丁盛将军在军事学院作报告时讲道:“54军是三等部队,要是换别的部队,印军会被揍得更惨!” 1962年的54军,压根就没想到能摊上这仗。 那时候部队官兵满脑子想的都是“完成任务,搞个几百万斤粮食”。当时军里头,只有130师在四川搞生产,另外两个师还在河北唐山打靶训练呢。谁都觉得,跟印度开练这事儿,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这个“农业军”头上。 结果,总参一纸电令下来,还真就点了54军的将。丁盛将军自己都觉得突然,赶紧发电报让另外俩师十万火急地归建。 一万多人,从天南海北往四川集结,装备要整修,人员要收拢,然后二话不说就要上高原。丁盛将军后来回忆,当时他最愁两件事:一是怕有人开小差,二是怕路上翻车。 毕竟太仓促了。有个排长,在雅安处了个对象,没跟组织打报告就住一块了。姑娘舍不得他走,他自己也不太想去,甚至还提出,万一牺牲了,组织得答应他9个条件。这可把丁盛给气坏了,直接下令:“此人不能当干部,到后面背炮弹去!” 好在,绝大多数官兵保家卫国的热情是真高,一路高唱战歌,车轮滚滚就奔向了西藏。 部队到了藏南的察隅,这里紧挨着缅甸和印度。很快,前线抓了个印军少校营长,一审就问出来了:印军的战术指挥部,就在瓦弄。 那就打瓦弄。 一交上手,丁盛就发现印军的毛病了。射击孔开得老大,顶盖的圆木捆得松松垮垮,好像生怕解放军的炮弹和手榴弹掉不进去。 我们的战士用爆破筒去端他们地堡,这玩意儿印军压根没见过。战士们看正面攻不上去,绕到后面,跳上地堡顶,一下就解决了战斗。 最让丁盛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军的“呆”。 他后来在军事学院作报告,原话大意是: “敌人也笨,他机械执行命令。我们打一个地堡,按理说,旁边的地堡得开火支援吧?他不支援。他也不跑,也不打。我后来问俘虏,你为啥不打?他说长官没让我打。我说那你为啥不跑?他说长官也没让我跑。” 所以,瓦弄之战只打了10个小时,印军就全线崩溃了。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和第十一旅旅长,一看势头不对,立马坐飞机溜了。留下的士兵,除了被成建制歼灭的,剩下的就在高山密林里乱窜。 战后,西方媒体炸了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打印度就像小刀切黄油一样”。西德《世界报》说:“简直像风卷残叶那样击败印军”。 外人都觉得我们摧枯拉朽,但丁盛自己却说,咱是“三等部队”。 他说的“三等”,不是战斗力不行,而是指当时54军的装备和准备状态。 一支刚从生产任务里拔出来的部队,很多重装备都还在封存,人员也分散,临战动员,急行军上高原。这状态,跟那些一直在战备值班、兵强马壮的甲类王牌军比,确实有差距。 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印军是草包。 当时担任“藏字419部队”政委的阴法唐将军(后来是中将),有过一个很客观的评价。他认为,实事求是地说,印军还是很能打的,但有个前提——在工事里。 比如开战初期的卡龙据点争夺战,143名印军守着60多个地堡,死战不退,最后92人被击毙,只有51人被俘。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军也付出了牺牲21人、负伤29人的代价。这个交换比,并不算特别悬殊。说明印军在依托工事死守时,还是相当顽强的。 但问题是,他们一脱离工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比如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是怎么被打死的?当时我军一个叫潘安寿的班长,带着俩战士搞前卫搜索,跟辛格准将率领的一百多号残兵遭遇了。咱们这边就三个人,看见对方人多,不跑反冲,直接冲过独木桥就开干了。混战中,潘班长一梭子就把这位印军旅长给报销了。 搞笑的是,我们当时压根不知道打死的是个旅长。直到后来印度方面抗议,说我们打死了他们的将官也不通报,我们才派人回去把尸体挖出来确认。 打仗打的是军事,也是政治。 丁盛将军对印军俘虏的最大印象,就一个字:穷。 这些俘虏,以为被抓了肯定没命,吓得跳崖、寻死的都有。可被俘后,第一反应是拍拍肚子,比划说饿了。我们的战士虽然自己也吃得紧,但还是把珍贵的糍粑分给他们。 解放军跟那么多军队打过仗,从没见过像印军这么穷的。不光缴获不到啥好东西,还得自己往里搭。棉衣、毛巾、肥皂……全给配上。考虑到他们吃饭习惯,大米和油饼都尽量满足。 有个印军少校后来跟丁盛说,他有两点没想到:第一,他们的部队败得这么快;第二,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这么好。 有的俘虏从刚被抓时的惊恐万状,到后来变得笑嘻嘻的,甚至说:“战争前我恨死你们了,现在不恨了,我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人的俘虏。” 丁盛开玩笑问他们:“放你们回去,又当兵来打我们怎么办?” 俘虏们乐呵呵地回答:“我们插白旗。”

0 阅读:52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