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

趣叭叭呀 2025-08-06 11:40:06

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的旗袍。身上的珍珠项链和手镯首饰,让她显得尊贵又洋气,的确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人啊!

而这个声称来“拜师”的女孩不会想到,这一眼将绑住他们跨越战乱、漂泊与失落的半生。

这个徐雯波最初只是张心瑞的中学同学,只是因痴迷绘画央求拜访大师。

而这个张心瑞就是张大千的女儿。

那张大千堪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的传奇复合体,他既是摹古圣手,又是革新巨匠。

而且他的艺术成就与商业野心交织的一生,恰是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型的缩影。

在当时他可是个极为出名的艺术家。

之后经不起徐雯波软磨硬泡的张心瑞只得带她去见她的父亲。

当张大千掀开画室门帘时,她正踮脚偷瞄墙上的敦煌摹本,辫梢扫过案头未干的泼墨荷花。

此后三年,她成了张家常客,但每次求拜师都被婉拒。

张大千的私心藏在胡须里,他早被少女灵动的神采俘获,若收作徒弟,伦理高墙便再也跨不过去。

而之后的转机在炮火中降临。

直到1944年日军空袭成都时,寄居姑母家的徐雯波冒险把张大千父女拉进私家防空洞。

黑暗中,她攥着张大千袖口的手不住发抖,却坚持把唯一的小板凳让给他坐。

三日后,张大千带着墨宝登门致谢,却把画案直接架在徐家客厅,日日对着姑母画山水、谈诗词。

当姑母因年龄差摔碎茶盏时,徐雯波突然跪地哭喊“已怀骨肉”,这个谎言最终撬开了婚姻的门缝。

1947年婚礼上的徐雯波,穿着赶制的茜素红旗袍,发间金钗还是从三夫人杨宛君匣中借的。

喜宴未散,黄凝素已带着八个子女摔门离去,而牵线人张心瑞从此与闺蜜形同陌路。

更大的抉择在1949年寒冬降临。

当时离蓉的机票仅有三张,徐雯波咬牙将亲生儿女托付给张大千前妻曾正蓉,怀抱里塞进的却是黄凝素所生的三岁女童心沛。

当飞机掠过川西平原时,她贴在舷窗上的手颤抖如秋风枯叶,这一别,再未见亲子一面。

他的长子张心建因“反动学术权威后代”身份遭批斗,恋人离去后卧轨身亡,而幼女张心碧早夭。

而那个时候的徐雯波正陪张大千在巴西密林建“八德园”,用芭蕉叶替他遮挡异国烈日。

在之后移居台北后,徐雯波在摩耶精舍的清晨总比别人早醒两小时。

她先用银簪盘好发髻,再展开丈夫昨夜未完成的画稿补缀细节。

二十载耳濡目染,她笔下已有了大千气象。

1968年惊动台湾艺坛的拜师礼上,39岁的徐雯波身着苏绣旗袍向马寿华行跪叩大礼。

当旁观者窃议“贵妇附庸风雅”时,张大千突然挥毫在拜师帖添注,“雯波习画廿五年,今日方得正名。

在满座愕然中,唯有他知悉妻子深夜临帖至腕肿的执念。

她的牺牲终被写进艺术史。

巴黎画展时,毕加索为徐雯波破例更换礼服相迎。

张大千赠她的三十幅写生,后来拍出亿元天价。

而最珍贵的《至徐雯波七十自画像与黑虎》里,白发大师偎依在女子身侧,题款“老去自添腰脚病,唯卿堪作登山杖”。

1983年春,张大千在《庐山图》最后一笔落下前咳血昏厥。

病榻立遗嘱时,他坚持将94%遗产留给徐雯波。

“她抛骨肉随我飘零,世间珍宝不足偿其万一。

众人不知的是,他临终夜反复摩挲一张泛黄纸片,那是1949年徐雯波留给弃子的血书“母归”,终究成了谎言。

之后徐雯波余生独守摩耶精舍的画库。

直到在2010年冬她离世时,人们发现未刊的《大千课徒稿》扉页写着批注,第十四章运笔法系雯波补遗”。

她名字上方,一滴陈年墨渍晕染如泪痕。

艺术与爱情的共生从来布满荆棘。

徐雯波以青春为赌注,换来陪大师走过泼墨江山的荣光,却永远失去了为人之母的平凡欢愉。

她墓前常年摆放的并非鲜花,而是游客捎带的成都红油豆瓣,那罐故乡滋味,比亿元画作更贴近她藏在旗袍下的破碎灵魂。

这段传奇最痛彻的注脚,藏在张大千某次醉酒后的呓语,我画尽天下美人,终不及她弃子那日,鬓边落下的一根白发。

他们的事迹说明了真爱与年龄无关,唯有艺术才是永恒。

0 阅读:0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