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次刘伯温不知何故触了朱元璋的霉头。朱元璋觉有必要惩戒一下,便下旨令他将一篇无用的文书每天抄一遍。刘伯温抄了几天觉得实在过于无聊,就搁下笔。很久以后,朱元璋突然下令要检查刘伯温的作业。
话说在1311年,刘伯温生于浙江青田的书香世家。
他从小就天资聪颖,记忆力更是超群,读书学习过目不忘,一度被誉为神童。
自然而然,他也成了全家的希冀,家里人都希望他能考取个功名好光耀门楣。
之后的他12岁中秀才,17岁师从大儒研习理学,23岁高中进士,堪称元末罕见的学术奇才。
这上升速度跟坐火箭没啥区别,要知道范进中举用了34年。
这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然而元朝官场的腐败令他三度辞官归隐,直至1360年朱元璋“三顾茅庐”相邀。
那时候朱元璋被困浙东,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压境,张士诚虎视眈眈。
刘伯温献上《时务十八策》,一针见血指出破局关键,陈氏骄,张氏怯,先擒陈则张自溃”。
在1363年鄱阳湖决战,他设下火攻奇谋,以弱胜强焚毁陈友谅舰队,此战直接扭转天下格局。
当朱元璋1368年于南京登基时,刘伯温已是开国文臣之首,主持制定《大明律》,重建科举,推行军卫法,被朱元璋赞为“吾之子房”。
但是当天下初定,朱元璋的草根本性逐渐显露。
他对浙东文臣集团的忌惮,与李善长、胡惟庸等的挑拨交织成网。
直到1370年大封功臣时,出生入死的刘伯温仅获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
远低于淮西武将的数千石俸禄,更无世袭特权,朱元璋用羞辱性的封赏,向朝堂宣告“神机军师”可有可无。
他是丝毫不知道刘伯温在军事上有多厉害,当年还三顾茅庐相邀。
如今江山稳定下来,他这是典型的吃饱了打厨子。
然而刘伯温也识趣请辞归乡,即使是这样却仍难逃帝王猜忌。
1373年,他上书建议在谈洋设巡检司镇压盐枭,提及当地“隐有王气”。
此时胡惟庸趁机诬告,刘基欲占王气之地为墓,其心叵测!
于是朱元璋当即褫夺其俸禄,逼他进京“谢罪”。
为驯服这只归山的老虎,朱元璋设计了一场精妙的精神折磨。
命刘伯温每日抄写冗长无用的文书,并派宫女名为“照料”实为监视。
初时刘伯温强撑病体伏案执笔,后因力竭停抄。
监视他的宫女心生怜悯,暗中模仿其字迹代笔。
但是直到数月后朱元璋突查抄本,发现字迹差异却未当场发作。
当刘伯温庆幸过关回到住处,却见代笔宫女已倒在血泊中,朱元璋用一条人命宣告,你的生死,从来只在我一念之间。
1375年初,刘伯温感染风寒。
朱元璋派胡惟庸携御医“探病”,赐下一碗汤药。
饮药后刘伯温腹如刀绞,弥留之际对长子低语,胡惟庸必败待其伏诛,再向陛下呈我遗表。
他至死看透真相,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杀人的白手套。
九年后胡惟庸以谋逆罪被诛,“毒杀刘基”竟成其十大罪状之一,朱元璋借仇人之头,洗白了自己。
刘伯温的陨落,是封建皇权逻辑的冰冷注解。
他的“神算”之名在乱世是利器,在治世却成帝王心刺。
当朱元璋从义军领袖蜕变为专制君主,能洞悉时局的谋士便从资产变为负债。
淮西集团对浙东文臣的倾轧,实为朱元璋刻意纵容的权力平衡术。
而刘伯温的刚正不阿,恰为皇帝提供了借刀杀人的切口。
“谈洋王气”的诬告之所以致命,因它触动了朱元璋最深的恐惧,任何可能威胁朱家“天命”的存在,必须肉体消灭。
从乞丐到皇帝这一路走来让他疑心重重,但是老话说的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在青田县南田乡的刘基庙里,香火缭绕着“开国文臣第一”的匾额。
而千里外的南京明孝陵地宫深处,朱元璋的棺椁旁却无刘伯温的配享之位。
这对曾共取天下的君臣,最终一个被刻进庙堂青史,一个被碾入权力齿轮。
当后世传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时,鲜少有人追问。
为何神机妙算者能谋天下,却谋不得自己的善终?
答案或许藏在鄱阳湖的烽烟与那碗御赐毒酒之间,在绝对皇权下,智者的宿命从不是功成身退,而是成为权力祭坛上最昂贵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