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外交部一间办公室内,高层领导尽出,对一位21岁的青年循循善诱,希望

历史播报员 2025-08-06 08:57:32

1956年,在外交部一间办公室内,高层领导尽出,对一位21岁的青年循循善诱,希望对方能来外交部上班,但他却始终拒绝,此人到底是何来路?

这个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青年名叫厉声教,此刻他面对的是旁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进入外交部工作。

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始终没有点头应允,这已经是外交部第二次向他发出邀请,而他的态度依然犹豫不决。

厉声教出身于江南名门,家族背景显赫,祖父厉良玉是晚清著名的篆刻书画大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父亲厉麟似乃民国时期与顾维钧齐名的外交家,曾担任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还是联合国中国分部创办人,母亲唐丽玲则是上海滩有名的钢琴演奏家兼电影演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厉声教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六岁能作对联,八岁可赋诗词,国学根基深厚,西学造诣也远超同龄人。

1952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后,厉声教很快成为校园风云人物,他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英语水平突出,还是校篮球队主力队员,同时入选南京市足球队,代表南京参加过全国性体育赛事。

在南京大学首届运动会上,他甚至还夺得了百米短跑季军,这样文武双全的表现,自然引起了多方关注。

当时新中国外交事业正值拓荒时期,周恩来总理敏锐意识到专业外交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许多从革命队伍转行的外交官虽政治过硬,却缺乏系统的国际法和外交训练。

特别是像刘泽荣这样的国际法泰斗年事渐高,急需培养接班人,刘泽荣早年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在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主持边界事务,是周总理倚重的专家。

在外交部酝酿人才培养计划时,南京大学推荐了厉声教,考察过他的综合素养后,外交部首次发出调令。

但厉声教却选择去外交学院世界经济教研室任教,婉拒了外交部邀请,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多位高层领导集体出面,专门为说服一个年轻人再度齐聚。

办公室里,领导们坦诚道出实情:这次邀请,是希望他成为刘泽荣的关门弟子和接班人,当时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人才稀缺,刘泽荣年近七旬却苦无传人。

听闻此言,厉声教提出想先见见这位前辈,几天后,在外交部安排下,两代人在北京一处简朴居所相见。

刘泽荣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拿出地图详述当时中国面临的边界危机:中缅勘界争议悬而未决,中印边境摩擦暗流涌动,沿海岛屿主权纷争错综复杂。

老人手指划过蜿蜒的国境线,声音凝重:"这些红线背后,都是国土安危。"

这次谈话让厉声教彻夜未眠,他最终意识到研究室里的理论探索,远不及守护国土边界责任重大。

1956年11月,厉声教正式调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成为刘泽荣唯一的入室弟子,与后来担任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成为同事。

在严师指导下,他系统钻研国际法和边界问题,很快显露出过人天赋,次年参与中缅边界谈判时,他深入云南卡瓦山区实地勘察,在原始丛林里带着护卫队穿梭两个多月,获取了大量关键地理数据。

1960年他撰写的《波兰领土变迁》研究报告,因精准分析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震动外交系统,报告被直送中央领导案头,外交部专门安排他作专题讲座,连国际法学泰斗周鲠生都赞叹不已。

当刘泽荣等专家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领海法律问题时,年轻的厉声教作为接班人陪同在侧,开始进入领导人视野。

特殊年代里,厉声教虽遭遇坎坷,但始终坚守外交人的专业操守。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他作为核心法律顾问参加长达十年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讨论领海宽度时,部分国家主张200海里,他依据中国实情力主12海里,并上书周恩来总理详细论证。

这份建议获得总理亲笔批示支持,最终使中国在1982年以既定主张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份公约的中英文本,正是由厉声教与倪征燠主持起草定稿的。

改革开放后,厉声教进入外交实践新阶段,1987年出任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期间,他推动两国多领域合作,被巴巴多斯"独立之父"、总理巴罗视为挚友。

转任驻多伦多副总领事时,他着力维护华侨权益,当地华人社区至今流传着他深夜探访遇困侨胞的事迹,安大略省政府曾专门颁发奖状,表彰他对中加文化交流的贡献。

晚年退居二线的厉声教依然心系外交,除担任外交部顾问外,还致力于培养新人,他常对年轻同事说:"边界线上的每个标点,都连着国土家园。"

2017年8月病逝前,他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给医学研究,丧葬费捐给母校和老年疾病研究机构,最后的心愿仍是为社会尽绵薄之力。

回望1956年那个秋日,当年轻的地理系毕业生在办公室迟疑不决时,没人能预料这个选择将牵动中国外交四十载风云。

从云南边陲的勘界小队,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谈判席,厉声教用毕生践行了当年对刘泽荣的承诺,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刻进蔚蓝的海疆中。

0 阅读:60
历史播报员

历史播报员

阅读不一样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