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先眨眼”!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下去。中国暂停波音交付后,美国专家放话,制裁一来,C919就得停摆。 美国专家的自信不是没来由。过去二十年,全球大飞机产业的核心技术几乎被美欧企业垄断。他们觉得,中国就算造出了机身,也绕不开美国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 《华尔街日报》甚至刊出专题,把 C919 比作 “装着美国心脏的中国躯体”,扬言只要切断供血,一切都是空谈。 但现实的剧本总比预言复杂。7 月初,美国商务部突然撤销了对通用电气向 C919 供应发动机的出口限制。 这份文件签发当天,通用电气的股价上涨 2.3%,而波音的股价却跌了 1.8%。市场比谁都清楚,GE 在 C919 项目上已经投入超过 10 亿美元,一旦失去这个订单,不仅会损失未来二十年的维修市场,还可能让普惠公司趁机抢占中国市场。 这时候,欧洲人的动作更耐人寻味。 空客 CEO 托马斯・恩德斯借着天津新工厂奠基的机会表态,说 “航空业的全球化容不得政治任性”。话音刚落,空客就宣布向中国交付第 500 架 A320neo,机身喷涂的 “中国红” 涂装格外醒目。 空客心里清楚,波音因为 737MAX 事故和中方订单暂停已经元气大伤,此时要是跟着美国搞制裁,等于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中国这边的节奏没受任何影响。C919 的第三架验证机在西安完成了高寒气候测试,机身材料在 - 35℃下的性能指标全部达标。 商飞的采购部门忙着和国内供应商签订新合同,其中中航工业的国产航电系统已经通过了 1500 小时的可靠性测试,预计明年就能装机试用。 更关键的是,中国商飞的订单簿上已经躺着 1035 架订单,其中来自海外的就有 28 架,这些订单背后,是全球航空公司对新机型的期待。 那些曾断言 C919 “离不开美国技术” 的专家开始改口。 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的一份报告承认,中国在复合材料、航电软件等领域的突破速度超出预期,CJ-2000 国产发动机的核心机测试已经完成,虽然距离量产还有距离,但至少让美国企业感受到了压力。 这种压力体现在谈判桌上。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最近频繁往返于上海和凤凰城之间,他们正和商飞协商,把更多航电部件的生产转移到苏州工厂。 “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在内部会议上说的这句话,很快被《金融时报》捅了出来,成了美国企业心态的真实写照。 C919 的供应链策略其实早有布局。商飞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就定下规矩:所有核心部件必须有 “双来源” 方案。 比如发动机,除了 GE 的 LEAP-1C,国产 CJ-2000 一直在同步研发;航电系统除了霍尼韦尔,中航工业的替代方案也在推进。这种 “两条腿走路” 的策略,让所谓的 “精准制裁” 变成了双刃剑。 美国商务部的禁令撤销,被不少媒体解读为 “先眨眼” 的信号。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航空业的集体游说。波音的供应商联名给白宫写信,说如果因为制裁导致 C919 转向空客和国产供应链,美国企业将损失至少 40 亿美元的年营收。这些数字背后,是上万美国工人的饭碗。 现在再看美国专家的 “停摆论”,已经成了行业笑谈。《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不得不承认,在大飞机这样的全球化产业里,单边制裁的代价越来越高。中国用 C919 证明,只要守住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的节奏,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还在继续。C919 的第四架验证机即将开始跨洋试飞,目标是拿到欧洲航空安全局的适航证。 而美国商务部的官员们,最近频繁召见航空企业代表,讨论的不再是如何制裁,而是 “如何保持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谁会先眨眼?答案其实藏在上海浦东机场的跑道上,未来谁能顺应趋势,谁就能赢得先机。
美国突然给哈萨克斯坦加税25%,只因它不肯把稀土卖给美国,哈总统托卡耶夫直接摊牌
【16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