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两大流量车型,SU7 Ultra和YU7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轨迹颇具戏剧性。 Ultra3月上市时,二手车商加价2-12万元倒卖准新车,而7月数据显示,5月上牌的标准版已跌至45万左右,较52.99万指导价折价7.11万,短短两月完成价格“过山车” 。 YU7首批交付后,80余台准新车在二手平台加价1-4万元流通,但随着新车交付增加,部分车商报价已出现松动。其32.99万的Max版从“加价3万求现车”到平价转让,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与官方60周的交付周期形成有趣对比。 波动背后的原因,基本都是首批车主的短期持有,从网络不难看出,购买此款车型的用户基本都是为了流量而来,车评人购买拍摄视频、富二代为短期“娱乐”。不少车里程仅0.01万公里就转手,更有用户提车即换限量版,这种现象源于流量车型的共性初期,依赖品牌热度和产能缺口形成溢价,但若缺乏长期产品力支撑,终将回归市场理性。 对消费者而言,面对此类车型需更理性:短期热度难掩长期保值风险,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炒的。随着产能释放,流量退去后的价格回归,或许才是市场的常态。
昨天发现我的小鹏G6在佛山某二手车商展厅嘛,于是花了几分钟做了网络调查,果然是一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