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强奸的日本士兵,大部分强奸完了就杀掉。往往是强奸完后刚一撒手,女人就逃跑,士兵们便从后面向女人开枪……”这是曾见证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记者小俣行男的回忆。 在1937年那个动荡的冬天,日军推进到中国首都南京周边,城市里大约五十万居民滞留,主要是一些普通百姓和他们的家人。部队接到上级的扫荡命令,要清除所有潜在隐患,这直接引发了长达数周的暴行。空气里弥漫着焦土和血腥的味道,街道上散落着被丢弃的物品,河岸边堆积着无数尸体。 士兵们接受的教育体系强化了对中国人的歧视,把他们当作低等对象,这使暴力行为变得习以为常。12月13日,日军突破城门,迅速控制城区,焚烧了三分之一的城市建筑。国际安全区由外国人设立,本意是庇护平民,但日军还是频繁闯入,破坏了这些临时避难所的安宁。 长江水面漂浮着无数遗体,焚烧的烟雾遮天蔽日,整个城市陷入混乱。医院本该救治伤者,却转为恐怖现场;教堂的钟声被哭喊取代。 日军的行为源于侵略逻辑,训练强调绝对服从和种族优越,导致士兵对杀戮视若无睹。这场浩劫从上海战役后延续,部队在行军途中已开始类似暴行,南京只是高潮。小俣行男作为随军报道员,本任务是记录作战进展,却目睹了士兵在城市各处对妇女的侵犯。 士兵几乎全都卷入此类行为,完事后多数选择枪杀以消灭痕迹。妇女在被释放瞬间常试图逃脱,士兵则从身后开火。 一个寒冷的下午,在一栋破旧民宅内,士兵用力踹开摇晃的木门,尘土从梁上洒落。角落里藏着的年轻妇女被抓住手臂,拉到泥泞的地板上。她双手抵挡,脚踢着地面扬起灰尘,但士兵紧握她的肩膀,将她压住。 结束后,她猛推对方,踉跄爬起冲向门外,裙角在风中晃动。士兵拔出步枪,瞄准她的背部,扣下扳机。枪声震耳,她的身体向前栽倒,鲜血渗入土中。她抽动几下,便不再动弹。 受害者涵盖各种年龄,包括九岁孩童和孕妇。士兵有时用玻璃瓶或木棒造成严重损伤,再行枪杀。一名孕妇在街头被抓住,腹部遭多次刺击,鲜血染红地面,胎儿暴露在外。废弃仓库中,妇女被关押数日,轮番侵犯。铁门锈迹斑斑,里面回荡哭喊。 结束后,士兵将她们排成一行,用机枪扫射,尸体堆叠在角落,血流成河。桥头事件频发,过路妇女被突然拉住,按在栏杆旁施暴。桥面摇晃,河水冲刷桥墩。她们试图跳下逃生,士兵从桥上射击,身体坠入激流。街角小巷,士兵在巡逻时抓住藏匿者,拉进暗巷。 巷子狭窄,墙上布满弹痕。施暴后妇女奔逃,士兵瞄准后背开火,枪声在巷中回荡。安全区虽有外国人守护,但日军仍闯入教堂或学校,拖走少女。门被砸开,守卫试图阻拦无果。 少女被拉到偏僻处,侵犯后逃跑时遭射击,倒在泥地中。医院长廊,护士被包围,拉到手术室。器械散落,灯光昏黄。她们挣扎时推倒桌椅,金属撞击声刺耳。事后爬起逃走,士兵从走廊尽头开枪,击中脊背。河岸废弃房屋,妇女被绑缚后虐待。 集体事件中,妇女关在营房,每日多次遭侵。营房潮湿,铁丝网围栏。结束后,士兵将她们带到空地,逐一枪决,尸体被拖走焚烧。桥上过路者被按倒,施暴后推下河。桥拱下水流湍急,落水声回荡。幸存者少见,大多随波漂远。 1946年,远东法庭审理时,他递交笔记,与拉贝日记和威尔逊报告互证,推动对松井石根的死刑执行。杀人竞赛者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因斩杀多人被处决。小俣被日本部分人指为叛徒,但坚持披露事实。 1982年,他的书《侵略—中国战线随军记者的证言》发行,详述战场罪行。南京建纪念场所,展出笔记和物品,年访客百万。中国自2014年设公祭日,12月13日警笛鸣响,全城静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列入记忆遗产,突出教育价值。 国际红十字报告显示,超过八成此类案件以杀害告终,受害者从幼童到老人。东京审判判决书认定这是有组织屠杀,而非战争行为。小俣私下收集证据,如无头尸体照片和焚烧婴孩遗骸记录,尽管军方禁止负面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相关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强调至少三十万人遇难。日军暴行源于军国主义教育,将中国人视为劣等,导致杀戮常态化。历史学家估计,南京人口锐减,六成居民死亡或重伤。法庭证据显示,日军在街角轮奸妇女,安全区外拖走受害者,夜间哭声不断。 历史研究显示,日军高层默许行为,助长士兵野蛮。档案包括日本士兵照片、美国牧师纪录片和中国幸存者日记,证明罪行规模。这些资料经联合国认证,警示人性倒退。战后审判暴露军方体系问题,南京档案包括法庭记录,证明罪行持续至1938年3月。 历史学家如张宪文编纂五十五卷史料集,结合中日西方资料,确保客观。根据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小俣行男的回忆包括目睹中国战俘被带到下关排队沿江站立,第一排砍头,第二排推尸入江,然后自己被杀。士兵杀红眼,甚至误杀友军。 通过这些细节,你发现了哪些隐藏的模式?如果这引发了更多疑问,比如记者的责任如何影响正义,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进一步深化你的理解。
“没有不强奸的日本士兵,大部分强奸完了就杀掉。往往是强奸完后刚一撒手,女人就逃跑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05 19:18: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