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万象瞭望者 2025-08-05 09:51:15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一个‘东方的巴斯德’呢?” 这是汤飞凡在接触医学后常常自问的问题。 对他来说,医学领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场,而中国在这一方面与西方的差距让他深感不安。 他认为,如果西方国家能够在医学研究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那么中国也应该具备同样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做出超越。 汤飞凡从那时起便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他要发明一种全新的预防方法,能够帮助亿万人远离传染病的威胁,避免类似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传染病的肆虐。 他深知,这样的目标既宏大又艰难,但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事业的意义所在。 1941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战斗的硝烟弥漫在整个中国大地上。 对于无数奋勇拼搏的战士和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来说,战火带来的不仅是身心的伤痛,还有无法承受的失落与绝望。 许多士兵因战斗中的伤口感染而失去生命,尤其是那些因为伤口发炎而无法及时治疗的士兵,最终死于这种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致命的感染。 在国外,青霉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那个时代的中国,医疗水平远未达到可以自主生产青霉素的程度。即便是当时先进的西方国家,也不会轻易将这一关键的治疗方法传授给中国。面对这一现实,汤飞凡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深知,若中国无法解决伤口感染的问题,抗日战争中的伤亡将进一步加剧。 于是,他立下了一个决心,要为中国找到一种解决方案,独立自主地制造出青霉素。 这个目标不仅是为了战士们的生命,也是为了拯救成千上万因感染而丧命的普通百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汤飞凡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深入钻研如何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在中国土壤上提取并生产青霉素。 昆明,汤飞凡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条件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 实验室的设备极其简陋,甚至连基本的仪器都显得老旧不堪。 经费紧张到捉襟见肘,许多实验材料都需要反复利用,汤飞凡和他的团队常常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应对种种困难。 尽管环境如此艰难,汤飞凡始终没有放弃,带领团队日夜不息地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力求找到可以提取青霉素的菌种。 一天,一名实验助手在外面走动时不小心带回了一些泥土,结果在对这些泥土的进一步分析中,竟然分离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菌种。 这个小小的插曲,意外地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不久后,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再次访问了汤飞凡的实验室。初见这个破旧的实验环境时,他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尽管条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原始,但在这个地方,中国的青霉素竟然已经成功诞生。 李约瑟目睹了这一切后,心中充满了敬佩,他深知,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的医学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约瑟立刻决定全力支持汤飞凡的研究,不仅在资金和设备上提供支持,还在技术上给予更多帮助。这个决定成为了汤飞凡继续坚持和攻坚的强大动力,也为中国在青霉素研究领域的突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个在简陋实验室中完成的伟大成就,注定会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4年,惨烈的湘西会战打响。 一支特殊的“青霉素挑夫队”开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他们的担子里,是垫着稻草保温的木箱,箱内装着一个个陶罐培养的青霉素原液。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药剂,被前线军医小心翼翼地用在伤员身上。 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土制”青霉素,疗效一点不比印着美国军徽的精装货差。 无数快不行的战士,因为这些来自后方的“救命水”捡回了命。 同年夏天,汤飞凡在重庆的《中华医学杂志》上,把这套青霉素生产工艺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论文里特意注明:“本法无需冷冻干燥设备,乡村诊所可仿行。” 有商人想找他合作生产销售,他摆摆手:“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救人。” 汤飞凡可不只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青霉素“盗火者”。 他这一辈子,就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除了在那么苦的条件下搞出国产青霉素,打破西方垄断,救了无数战场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这可是困扰世界几千年、让人瞎眼的元凶,为此他甚至不惜拿自己做实验。 他还一手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为后来的疫苗和抗生素产业打下了地基。 人们常说,他推动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这贡献有多大,不言而喻。 (信息来源:医总汇2024.6.22打破垄断,他不愧是国产盘尼西林之父)

0 阅读:81
万象瞭望者

万象瞭望者

瞭望万象,把握社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