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九大关隘,去过五座以上的请举手?兰州明长城作为明代西北边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沿线分布着众多关隘,兰州有九大关: 1.金城关:黄河天险第一关 位于城关区黄河北岸中山桥西1公里处,白塔山西麓临河而建。黄河四大古渡。 宋明时期,金城关作为黄河渡口的防御核心,多次抵御西夏、蒙古骑兵侵扰。明代曾在此设立巡检司,万历年间易土为砖加固关城,现存部分夯土残垣与清代修缮痕迹 。 2002年在原址复建金城关文化风情街,再现明代关城风貌,与白塔山公园、黄河铁桥形成文化景观带。 二、安宁堡: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 位于安宁区仁寿山南麓,是兰州西部黄河北岸的交通要道 。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边总制杨一清为防御蒙古鞑靼部修建,取“边境安宁”之意。堡城呈正方形,周长1062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堡内十字街布局,曾驻军850余人,是明代兰州卫的重要屯戍据点 。 现存部分堡墙残基与“安宁堡”石碑,堡内街道格局仍可辨认,现为安宁区核心文化地标 。 三、沙井驿堡:河西走廊的东大门 位于安宁区沙井驿街道,是兰州通往永登及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 。 明代“兰州大边”与“甘肃镇”长城的分界点,既是军事堡垒,也是丝绸之路驿站。堡城周长280丈,设东西城楼、敌台及护城河,驻军200余人,兼具防御与商旅管理功能 。 堡址现为甘肃省建筑材料学校操场,地表残留夯土墙体与清代修缮痕迹,附近有明代烽火台“望远墩”遗址 。 四、桑园子关:兰州东出口的锁钥 位于榆中县桑园子村,扼守黄河桑园峡口,是兰州东出的陆路咽喉 。 明代在此筑城设关,驻军防守桑园峡古道,防止蒙古骑兵从靖远方向迂回攻击兰州。关城与黄河东岸长城相连,形成“山险+墙体”的立体防御体系 。 陇海铁路与黄河之间仍有残留的明代长城墙体,关城遗址因铁路建设部分损毁,但“桑园子堡”地名沿用至今。 五、摩云关:南控洮岷的天险 位于七里河区与临洮交界处的关山岭,是兰州通往洮州(今临潭)、河州(今临夏)的要道 。 明代依摩云岭山险设巡检司,立关卡稽查行旅,清代改为驿站。关城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云雾缭绕之处,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 关山岭仍保留明代石砌磴道遗迹,长约1000米,宽3-4米,是兰州现存最完整的古道关隘之一 。 六、盐场堡关:黄河渡口的防御枢纽 位于城关区盐场堡街道,徐家山下的台地上 。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防御蒙古鞑靼部而建,与金城关、安宁堡形成联防。盐场堡既是渡口关卡,也是食盐储运中心,堡内曾设察院、递运所等机构,驻军百余人 。 现存部分堡墙与清代重修的城隍庙,堡内“盐场堡”石碑记录了明代筑堡始末。 七、什川堡关:黄河谷地的屯垦要塞 位于皋兰县什川镇,地处黄河河谷,是兰州东出靖远的水陆要冲。 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堡城呈方形,占地40亩,设十字街与南门,驻军兼事屯垦。明代什川堡是兰州大边(黄河南长城)的重要节点,与青城、靖远长城相连。 堡内仍保留“教场”“楼子街”等地名,明代城墙因黄河改道与农田开垦损毁,仅存部分夯土残基。 八、阿干镇关:兰州南大门的屏障 位于七里河区阿干镇,地处雷坛河谷,是榆中、临洮进入兰州的交通要道 。 明初设立关隘,驻军防守马啣山至兰州的通道。清代《兰州府志》记载,阿干镇关“南通狄道,北达兰州”,曾多次抵御洮岷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侵扰 。 关城遗址位于阿干镇西沟口,现存明代石砌城墙约50米,高3-4米,附近有烽火台遗迹 。 九、京玉关:湟水流域的咽喉要道 位于西固区达川镇,地处黄河与湟水交汇处,原名“把拶桥”。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设关,明代为防御青海蒙古部落,在此加固关城,作为兰州通往西宁的必经之路。京玉关曾设浮桥,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渡口。 关城遗址因刘家峡水库建设被淹没,仅存部分明代石砌基础与清代重修碑刻。 兰州明长城的关隘布局体现了“依山阻河、控扼冲要”的军事智慧。这些关隘,不仅是明代边防的“活化石”,更见证了兰州作为“秦陇锁钥”的历史地位。
兰州九大关隘,去过五座以上的请举手?兰州明长城作为明代西北边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只能不撒可可
2025-08-05 06:41:59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