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山”终于浮出水面!我国被骗了几十年?曾一度与我们称兄道弟,这就是印度如此嚣张的底气吗?
印度最近在边境动作频繁,不少人好奇,明明综合实力差距不小,为什么印度敢如此强硬?答案可能藏在它的军购清单里。
最近有个细节耐人寻味:2024年2月,美国国务院批准向印度出售31架MQ-9B“天空卫士”无人机,合同总价近40亿美元。这批无人机,不仅配备侦查设备,还能携带激光制导炸弹,专门用于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中印边境。
消息一出,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印度的“靠山”终于浮出水面了!
这些年印度的军购动作确实频繁,2020年花26亿美元买美国24架MH-60R“海鹰”直升机,2021年又斥资8亿美元采购8架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这些美制装备如今都成了印军在喜马拉雅山麓的“移动炮台”。
更绝的是,印度还把美国的“印太战略”当成了免费午餐——2016年签署《后勤交流协议备忘录》后,印度军舰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补给,反过来美国也能在印度港口停靠,这哪是买武器,分明是把自家后院钥匙拱手送人了。
不过,印度也不是只盯着美国一家。上个月,印度又和法国签了26架“阵风”M型舰载机的合同,单价直奔2.4亿美元,比美国F-35还贵。
要知道,印度空军之前买的36架“阵风”就闹出过大新闻——2025年8月被巴基斯坦用中国产PL-15E导弹击落3架,暴露了其“空中金钟罩”的纸老虎本质。但印度不管这些,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军火商的回扣照拿不误。
最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老大哥”现在也成了印度的“备胎”。2021年印度买了21架米格-29和12架苏-30MKI,表面上是支持俄罗斯,实际上是怕美国哪天翻脸断供。毕竟印度军队70%的装备还是俄式,真要全换成美制,光培训飞行员就得再花几百亿。
有人可能要问,印度这么折腾,军费够用吗?还真够用。2024年印度国防预算72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虽然只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但人家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买武器。相比之下,中国军费里研发占比超过40%,印度却连子弹都得进口,这种“买办式国防”能有多少可持续性?
再看美印之间的“暧昧关系”,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双簧戏。2017年美国把印度封为“主要防务伙伴”,2021年升级为“首要伙伴”,表面上看是战略升级,实际上是美国在亚太找“炮灰”。
印度也不傻,一边拿着美国的无人机和直升机,一边继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甚至在2024年又追加了5套,气得美国威胁要制裁。但印度就是有办法——前脚签完S-400合同,后脚就宣布从美国采购价值20亿美元的反无人机系统,生生把制裁风险化解成了新一轮军购谈判的筹码。这种在大国间“左右逢源”的本事,连老牌外交家都得佩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印度的历史“小聪明”。20世纪50年代,印度靠着“不结盟运动”创始人的身份,在美苏之间两头吃好处——苏联给米格战机,美国送C-130运输机,连中国都曾把印度当“兄弟”,结果1962年边境一战彻底撕破脸皮。
现在,印度故伎重演,只不过把“不结盟”换成了“多结盟”。020年“马拉巴尔”军演拉上日本、澳大利亚搞四国联合,2024年又和美国签署《地理空间情报协议》,共享卫星图像监视中国。但这种“抱大腿”的策略也有风险——美国卖给印度的MQ-9B无人机虽然先进,却禁止印度在中印边境以外的地区使用,摆明了是把印度当枪使。
更讽刺的是,印度花天价买来的“底气”,在真正的体系对抗面前可能不堪一击。2025年8月,印度斥资35亿美元采购的MQ-9B刚部署到边境,就被中国电子战部队干扰得频繁“死机”,连美国工程师都得飞过来抢修。
而中国这边,歼-20隐身战机、无侦-10无人机、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组成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早就把喜马拉雅山脉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印度想靠几架无人机和几百枚导弹就找回场子,无异于痴人说梦。
其实,印度的“靠山”从来都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它在大国博弈中投机取巧的生存之道。从2016年签署《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允许美军接入印度军事网络,到2024年用40亿美元换31架无人机的“监视权”,印度每一步都在透支战略自主权。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能撑多久?当美国开始要求印度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当俄罗斯因为军售份额下降而削减技术支持,印度所谓的“靠山”,可能瞬间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在大国角力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印度,不过是颗自以为聪明的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