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国不给中国?中企刚提接盘,巴拿马就给长和定罪,港口要收回 当中企正式提出加入

赛博朋克浪客 2025-08-04 19:08:20

给美国不给中国?中企刚提接盘,巴拿马就给长和定罪,港口要收回 当中企正式提出加入长和系全球港口收购案时,长和与美国贝莱德、瑞士MSC财团的谈判正走到关键节点。 这场涉及228亿美元的交易,核心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如同扼住全球航运咽喉的钢钳,控制着6%的海运贸易量。 中企的介入并非偶然,而是瞄准了交易的战略要害:若能获得30%股权及否决权。 我国将有权参与船只调度、费率调整等关键决策,这直接动摇了美国“掌控西半球航运命脉”的预设蓝图。 对美国而言,巴拿马运河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其在美洲地缘影响力的象征,中企的潜在参与无异于在其“后院”嵌入一枚关键棋子。 巴拿马的反应快得近乎刻意,中企提议传出不足72小时,国家审计署便以“2021年续约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当操作”为由,将长和告上最高法院。 巴拿马要求追缴1.02亿巴波亚币欠款;总统穆利诺紧接着表态,若法庭裁定合同无效,将收回港口转为公私合营。 这种无缝衔接的操作,很难用“巧合”解释,长和运营这两个港口多年,合同合规性从未被正式质疑,偏偏在中企可能介入时“暴露出问题”,其意图昭然若揭。 长和虽公开驳斥审计署的指控,强调“全部过程合法”,但在巴拿马总统亲自站台的语境下,最高法院的裁决早已失去悬念。 巴拿马总统穆利诺那句“这是巴拿马的主权资产,岂容外国决定命运”的宣言,在现实中显得格外矛盾。 同为外国资本,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收购被默许,中企参与却被贴上“威胁主权”的标签,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巴拿马难以摆脱的地缘依附。 美国掌控着巴拿马的金融命脉,运河区的经济收益与美元体系深度绑定,而美军“黑鹰”直升机在太平洋机场的“联合军演”,更像是对“谁是真正主导者”的无声提醒。 巴拿马既想借助美国的军事与金融庇护,又想避免直接得罪我国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只能用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包装政治妥协。 中企接盘触动的三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全球航运的“咽喉控制权”,第二条红线是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权。 第三条红线则是资本规则的“例外化”,美国默许贝莱德的商业收购,却将中企参与污名化为“地缘威胁”,本质上是用霸权逻辑改写市场规则。 只允许自身资本扩张,却忌惮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诉求,长和的转身,更像是跨国资本在大国博弈中的缩影。 李嘉诚在98岁生日前宣布引入“我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并非单纯的商业选择,此前长和系市值因交易争议蒸发780亿港元。 二代掌门人李泽钜被移出香港特首顾问团,这些压力迫使这个全球化商业帝国重新权衡,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纯粹的商业”早已不存在。 引入中企既是对我国监管的回应,也是为全球布局买一份“地缘保险”,但这也暴露了跨国资本的普遍困境,当政治优先级压倒市场逻辑,企业要么选边站,要么在妥协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场变局的代价,终将由各方共同承担,对巴拿马而言,短期内依附美国可能换来暂时的安稳,但长期损失难以估量。 失去中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投资,贸易优惠政策的倾斜也可能随之减少,更重要的是,当“司法程序”沦为政治工具。 国际资本对这个“贸易十字路口”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没有企业愿意投资一个随时能用“违宪”为由撕毁合同的市场。 对国际规则而言,巴拿马的操作撕开了一道裂缝,当主权口号被用来掩盖强权干预,当法律程序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全球商业合作的契约精神将遭受重创。 我国的应对,正在重塑全球航运格局,与巴西签署的两洋铁路备忘录、钱凯港的开发计划,都在降低对巴拿马运河的单一依赖。 这不仅是为了规避风险,更是对“多元通道竞争”的战略布局,当航运不再被单一运河垄断,大国博弈的筹码将更加均衡。 这场72小时的变局它暴露了“规则”与“强权”的深层张力,美国试图用“主权”“法律”等概念包装霸权,却在实际操作中破坏契约精神。 巴拿马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却可能因短时的妥协失去长远发展空间,我国的应对,既是为维护合法利益,也是在推动一种新的秩序。 历史终将证明,靠依附强权获得的安全是暂时的,靠契约精神建立的合作才是长久的。巴拿马运河的潮水依旧涨落,但全球航运格局的重塑,或许已在这场变局中悄然启幕。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赛博朋克浪客

赛博朋克浪客

赛博朋克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