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十四亿人?”美国大使放下狠话:只要中国不听话,不低头,就要卡粮断油,让十四

烟雨评社 2025-08-02 16:15:20

“饿死十四亿人?”美国大使放下狠话:只要中国不听话,不低头,就要卡粮断油,让十四亿人挨饿受穷! 2024年,在一场经济会议上,美国驻日大使拉姆·伊曼纽尔的一番话,几乎没留任何外交余地。他对着镜头断言,粮食和能源是中国经济的“致命弱点”,并公开宣称美国可以将其“武器化”,切断供应,让14亿人陷入饥荒。 这番露骨的威胁,听起来就像一份现代版的“最后通牒”,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摆上了大国博弈的牌桌。 这并非美国第一次尝试挥舞“粮食武器”。十七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大豆战争”就曾打响。当时,美国三大粮商看准中国肉类消费增长的势头,大肆炒作作为核心饲料的大豆,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入局。 可就在中国企业深度绑定在这条产业链上时,美方突然操纵国际大豆价格暴跌,企图用一场金融绞杀,一举摧毁中国的本土压榨产业。谁知他们算盘打错了,中国政府直接动用行政力量介入,限制措施打破了这场精心策划的伏击。 几年后的2008年,相似的剧本再度上演,这次的武器换成了全球粮价。美国粮商在国际市场疯狂扫货,人为制造粮价飙升,目的很直白:让中国老百姓买不起粮食,从而迫使中国政府高价向他们求购。不过,这次他们遇到的对手是中储粮。 面对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储粮有节奏地向国内抛售储备粮,硬生生稳住了国内价格。当华尔街的投机者们最终发现,中国的战略粮食储备足够全国人民吃上整整一年多时,这场气势汹汹的攻势瞬间就偃旗息鼓了。 历史已经两次证明,低估中国的国家动员能力和战略远见,通常没什么好下场,那么,回到今天,伊曼纽尔大使口中的“致命弱点”还存在吗? 先看第一道防线,中国人的饭碗。所谓“无法养活人口”的说法,在数据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牢牢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意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约48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而作为主食的大米和小麦,自给率更是超过100%。 至于进口,中国也早已告别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代。以大豆为例,进口来源已经从高度依赖美国,转变为以巴西(占近70%)、阿根廷、俄罗斯等多点开花的格局。 当俄乌冲突影响玉米供应时,中国又能迅速打开缅甸、南非、巴西等新渠道。而真正的底牌,是那个深不见底的战略储备,全国超过7亿吨的标准仓容和远超国际警戒线的库存,足以应对任何极端情况。 再看第二道防线,能源安全。美国人津津乐道的“马六甲困局”,即通过封锁马六甲海峡来扼住中国能源咽喉,在今天也越来越像一个过时的战略幻想。 中国70%的石油虽然依赖进口,但来自美国的供应占比还不到1%,主要来源是中东和俄罗斯。更关键的是,无论是中俄之间的陆上管道,还是中东油轮早已开始规避美军控制区的新航线,都让单一航道的封锁变得意义不大。 而真正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局的,是中国在另一条赛道上的全力领跑。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种能源结构的转型,正在釜底抽薪般地化解着潜在的封锁风险。 当然,光防守还不够。面对新一轮的公开威胁,中国的应对早已进化为一套攻守兼备的组合拳。经济上,中国展开了精准反制,通过对美国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加征关税,直接打到了美国农业州的痛处,一度导致其对华玉米出口暴跌98%。 这种反制最终促成了中美在日内瓦达成部分暂停关税的声明。法律上,《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外国制裁法》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制度围墙。 有意思的是,在国际道义上,对比也十分鲜明。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向50多个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而美国的粮食援助却屡屡被指责附加政治条件,援助资金真正能惠及民众的不足一半。 归根结底,美国大使这番充满火药味的言论,与其说是展现了中国的软肋,不如说是投射了美国自身的战略焦虑。当一种老办法逐渐失效时,剩下的往往只有言语上的恫吓。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任何外部封锁,反而会成为中国加速技术自主、强化战略储备的催化剂,将粮食“武器化”,最终也会伤及美国农民自己的饭碗,毕竟这种“切断型制裁”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 信源:美大使突然喊话中国,不听话就饿死中国人?中方表态反将一军!2024-08-15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