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人民日报了!”7月30日北京怀柔,官兵转移被困群众,歇息期间,突然一位老人向他们敬礼,官兵们寻思这肯定是大官,纷纷起身回礼,原来他是93岁退伍老兵,官兵看他腿脚不便想背着他撤离,他拒绝后说“我曾经也是兵,知道你们有多累”!网友纷纷泪目 七月底的北京怀柔,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如瓢泼般倾泻,浑浊的洪水漫过田埂,冲垮矮墙,不少村庄和街道沦为泽国。 道路被湍急水流撕开一道道口子,汽车像玩具般在水中漂浮,被困群众站在屋顶或高地,望着茫茫洪水,脸上满是焦急。 北京卫戍区的官兵们接到命令时,天刚蒙蒙亮。 装载救援物资的卡车在积水里颠簸前行,车轮碾过水面,溅起半米高的水花。 有老人舍不得家里物件,他们耐心劝说,有孩子吓得哭闹,他们就抱着往冲锋舟上送。 连续两天两夜,几乎没人合过眼,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瓶装水,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后结上一层白白的盐霜。 转移到一处相对安全的高地时,官兵们终于能歇口气。 有的靠在树干上打盹,有的互相拧着衣服上的水,泥浆顺着衣角滴下来,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就在这时,有人注意到不远处有个身影在慢慢挪动。 那是位老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白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头戴一顶浅灰色帽子,帽檐下露出满头银发。 突然,老人停下脚步,缓缓抬起右手,五指并拢,举到眉梢,朝着歇息的官兵们敬了个军礼。 这个动作在杂乱的临时休息点里格外醒目,原本有些疲惫的官兵们像是被按了启动键,“唰”地一下全都站了起来,抬手回礼。 起初大家以为是上级来检查,直到老人走近了,才看清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双眼睛亮得惊人。 通过交流才知道,他叫宋殿朝,今年93岁了,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 这次洪水来得太急,他和家人被冲散,独自困在屋里,直到官兵们来转移群众才被发现。 转移的队伍重新出发,洪水依旧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 老人拄着拐杖,跟着队伍的节奏慢慢挪动,拐杖插进泥里,再拔出来时沾满了黑色的淤泥。 有好几次,脚下一滑差点摔倒,他都紧紧攥着拐杖站稳了,脸上没露半点难色。 年轻的战士们时不时回头看他,想上前帮忙,都被他用眼神制止了。 走了约莫半个多小时,有人发现老人的脚步越来越慢,裤脚染上了淡淡的血迹。 到了临时安置点,战士们才发现他的鞋底磨破了,脚后跟起了好几个血泡,有的已经磨破,渗出的血和泥水混在一起。 “您怎么不早说啊!”一个战士红了眼眶,赶紧找来医药箱给他处理伤口。 老人只是笑笑:“这点疼算啥,当年在战壕里,刮伤碰伤是常事。” 一路上,只要和官兵们的目光对上,老人就会再次敬礼。 到了安置点,他又对着战士们连敬了两次礼,嘴里反复念叨:“好样的,都是好样的,跟我们那时候一样,心里装着老百姓。” 战士们站得笔直,回礼的手久久没有放下。 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像是开了闸的水。 有人说,看老人敬礼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那是一个老兵对战友的认可。 人民日报也转发了这段视频,说岁月能压弯脊梁,却压不垮军人的风骨。 而在半个多月前的重庆彭水,另一位退伍老兵也用行动让人红了眼眶。 7月18号晚上,乌江边上因连续降雨,江水涨了不少,浑浊的浪涛拍打着岸边的石阶。 杨女士带着6岁半的儿子在庙嘴广场散步时,孩子好奇地趴在栏杆上看水,没留神脚下一滑掉进江里。 杨女士想都没想跳了下去,却被孩子慌乱的挣扎带着往深处漂,母子俩眼看就要被浪头吞没。 正在散步的姚素福听见呼喊声,看到水里挣扎的两个人,二话不说往江边冲。 他从救生用品箱里抓过救生圈套上,连鞋都没脱,把手机塞给路人就跳进江里。 姚素福奋力游向母子俩,离着还有几米远,就看见江面上只露出一点头发。 游过去抓住那点头发往上一提,才发现是杨女士正死死攥着孩子。 他赶紧用双手分别托住两人的头,让她们能露出水面换气,双腿使劲蹬水往岸边挪。 快到岸边时,他感觉右腿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却还是咬紧牙把人往石阶边送。 岸边的人赶紧伸手拉,先把孩子抱上去,又把杨女士拉上来。孩子已经昏迷,幸好有懂急救的人做心肺复苏,没多久就哭了出来。 姚素福被拉上岸时,浑身发抖,脚踝上划了道口子渗着血,他看了眼母子俩,确认没事就默默离开。 之后四天,杨女士夫妇四处寻找恩人,终于在短视频评论区得知救人的是公路管护中心的姚素福。 夫妻俩带着锦旗找到他时,这个1998年退伍的老兵只是不好意思地说:“谁遇到都会救的,我是当过兵的,这点担当还是有的。” 这两位老兵,一个在洪水里用敬礼传递着军人的传承,一个在江水中用纵身一跃诠释着军人的担当。 他们脱下了军装,却把“军人”二字刻进了骨子里,那是一辈子的勋章。
“火到人民日报了!”7月30日北京怀柔,官兵转移被困群众,歇息期间,突然一位老人
浅忆流年似水
2025-08-02 11:13:57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