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20年时间,花了国家那么多钱,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1993年冬天,高

琴音流转 2025-08-02 01:24:35

“我花了20年时间,花了国家那么多钱,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1993年冬天,高伯龙在实验室里盯着那台“罢工”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声音沙哑地对团队成员说出这句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重金投入激光陀螺研究。 美国遥遥领先,中国在这领域几乎是白纸一张。 1971年,钱学森递到国防科技大学两张神秘纸条,上面写着激光陀螺的基本原理。 仅有原理图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让人还不会走路就去跑步。 困难时刻,一位四十多岁的研究员挺身而出:“核心技术绝不能攥在别人手里!” 他深知激光陀螺对航天航海的价值。 此人就是后来被称为“五元背心院士”的高伯龙。 高伯龙天赋惊人,十岁学完小学课程。 父母让他在家读《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这些杂书让他萌生当生物学家的理想。 1940年,12岁考入广西顶尖的汉民中学。 开学仅月余,父亲却因小小风寒在缺医少药的战乱中离世。 母亲咬牙支撑,写信嘱咐在外求学的伯龙:“父临终嘱专心学业,不必奔丧。” 懂事的他为了省路费,一两年才回一次家。 1944年秋,日军进犯广西,家园再遭战火。 满腔热血的16岁高伯龙响应“十万知识青年从军”号召,毅然投军抗日。 但国民党的腐败让他心灰意冷,抗战胜利便立即申请复员,立志以知识报国。 他考入上海中学高二,仅两个月就以优异成绩参加高考。 填报志愿时,母亲希望他学政治从政,但高伯龙亲眼见过官场黑暗,坚持选择热爱的物理。 他说服母亲:“父亲生前最痛恨当官的腐败!”最终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 清华园里人才济济,建国前夕许多同学转投热门专业。 高伯龙却坚定守护理论物理的梦想,潜心学习直至1951年毕业。 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他向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却被分配到应用物理所。 理论到应用的鸿沟让他痛苦,三年间多次请调未果。 1954年,26岁的他被调入哈军工教物理,从普通教员一步步升到副教授。 教书之余,他每周仍坚持50小时自学理论物理,从未放弃初心。 60年代,美国接连突破激光技术,掀起光学革命。 我国却在激光陀螺研究上陷入“锁区过大、无差频信号”的瓶颈。 1971年,钱学森推动在国防科大建激光研究实验室,并递出那两张关键纸条。 光学人才奇缺,高伯龙被调入。 初期他只是课余帮忙,直到1975年全国高校调整,他正式调入激光陀螺项目组,命运从此改变。 研究举步维艰。 经费仅5万元,与美国数亿投入天差地别。 废弃食堂是实验室,设备自己造。 50多岁的他得知大理石膨胀率低适合做实验基座,亲自推板车顶着烈日去工地拉废料。 夏如蒸笼的实验室里长满痱子,唯一的空调是为保护设备所配。 他每天工作超10小时,每月仅休两天,饮食不规律熬出严重哮喘。 但最难的挑战是质疑。 他提出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方案前所未有。 高伯龙顶住压力:“外国先进的,我们要学;但没规定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他和团队坚持了20年。1993年,第一台工程样机终于问世。 北京鉴定会上,设备翻转时突现热弛豫效应! 专家当场否定:“原理错误!浪费钱,到此为止!” 团队年轻人愤怒欲争,高伯龙冷静拦住。 他解释这是镀膜技术未过关所致,恳请专家组再给一年时间攻克全内腔技术。 他立下军令状:不成即止。 背水一战!团队日夜攻关。 1994年11月8日,全新样机终获成功! 我国成为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西方断言“四频无法用于武器”,70多岁的他再次披挂上阵,研发出自动操瞄系统,让质疑彻底闭嘴。 晚年的高伯龙更加低调,常年穿几元的背心。 2014年央视镜头记录下他86岁的身影:身着白背心,身体孱弱却坚持在电脑前工作。 “背心院士”感动全国。 2017年12月,生命之火熄灭。 他生前常说:“我不过是最普通的研究者。” 而这普通的血肉之躯,用一生焊牢了国之命脉。 主要信源:(中工网——高伯龙:以实验室为家的“背心院士”)#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12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