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黑鹰闯入台海,做危险动作,武直-10硬上将其驱离 中国军队《攻坚》宣传片更多预热细节曝光,这次展示了陆航武装直升机部队,对闯入台湾海峡的外军军舰上起飞的舰载机进行拦截的真实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军方纪录片中,极为罕见直接展示外军军机画面的情况。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2年夏季。当时美国海军“安提坦”号和“钱瑟勒斯维尔”号巡洋舰穿越台湾海峡,期间突然起飞一架MH-60R直升机,试图抵近我领海基线进行侦察。 根据央视披露的信息,这架直升机当时距离我领海基线已不足5公里,严重违反国际法关于无害通过的规定。解放军东部战区陆航部队迅速反应,两架武直-10从沿海机场紧急升空,以贴海飞行的方式快速接敌。 双方在台海上空展开了长达一小时的近距离对峙。武直-10飞行员通过国际频道多次警告:“你即将侵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但外机不仅不予理睬,反而利用复杂气象条件钻入云层,试图实施突袭。 当两机距离缩短至2000米时,MH-60R突然掉转机头,以大速度向我机冲来,试图通过“骑砍战术”迫使我方退让。这种近乎自杀式的挑衅在国际空域并不罕见,但此次外机显然低估了中国飞行员的决心。 关键时刻,武直-10飞行员展现出惊人的心理素质。他们没有选择规避,而是保持航向继续逼近,将两机距离压缩至500米。这个距离对于直升机来说意味着什么?旋翼的涡流已经开始相互干扰,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根据飞行员事后回忆,当时“甚至能看清对方飞行员的面部表情”。在生死对决的3秒窗口期,外机飞行员最终承受不住压力,向左急转脱离接触。 这场空中较量的胜负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武直-10作为全球现役机动性最强的武装直升机之一,在爬升速率、回转半径等核心指标上全面压制MH-60R。 其装备的国产涡轴-9发动机赋予了出色的瞬时响应能力,配合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能够在低空做出高难度机动动作。而MH-60R作为多用途反潜直升机,虽然具备一定自卫能力,但在专为空战设计的武直-10面前,就像一辆装甲车撞上了战斗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武直-10的“撒手锏”配置。其机头下方的23毫米链式航炮可发射穿甲燃烧弹,对直升机这类皮薄目标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 机身两侧的4个挂架最多可携带16枚天燕-90空空格斗导弹,这是全球首款专为直升机设计的格斗弹,采用红外制导,射程超过6公里。在央视展示的训练画面中,武直-10使用天燕-90对模拟目标实现了百发百中,其威力足以在远距离上撕碎任何挑衅者。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近年来,随着解放军实战化训练的深化,武直-10在台海周边的活动日益频繁。2022年5月,一架武直-10曾飞越所谓“海峡中线”900米,直接挑战台当局虚构的“领空红线”。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对此明确回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哪来的什么‘海峡中线’?”这种常态化的巡航不仅是对“台独”势力的震慑,更是在向国际社会宣示:任何试图分裂中国的行径都将遭到迎头痛击。 从技术层面看,武直-10的表现也印证了国产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早期型号曾因动力问题备受争议,但经过多年改进,换装涡轴-9C发动机的武直-10M已具备高原、高温等复杂环境下的全时域作战能力。 其旋翼顶部加装的毫米波雷达可实现360度无死角探测,配合光电转塔,能在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精准锁定目标。这种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使得武直-10不仅能执行单一的火力支援任务,还能作为战场节点,与无人机、地面部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空地一体化作战体系。 此次事件的另一个看点在于双方的战术博弈。MH-60R试图利用气象条件隐蔽接近,却忽视了武直-10的多气候适应能力。解放军飞行员通过实时气象数据,准确预判了外机的行动路线,并利用地形掩护实施反包围。 值得深思的是,美军为何频繁在台海进行这种高风险的挑衅?从近年来的动向看,美国正试图通过“切香肠”策略逐步试探中方底线,其目的不仅是为“台独”势力撑腰,更是为了在亚太地区维持所谓“军事存在”。然而,这种行径在解放军日益强大的实战能力面前显得徒劳。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美军在台海战略上的困境。MH-60R所属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已服役超过30年,其舰载系统老化严重,在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体系面前已无优势可言。 反观武直-10,其设计从一开始就针对高强度对抗环境,不仅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还配备了主动红外干扰系统和导弹逼近告警装置,能够有效应对现代战场的复杂威胁。这种代差的存在,使得任何试图通过技术优势施压的企图都注定失败。 此次事件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军事战略层面。武直-10的成功驱离,标志着解放军在台海空域的控制权已从“空中监视”升级为“主动制空”。
美军黑鹰闯入台海,做危险动作,武直-10硬上将其驱离 中国军队《攻坚》宣传片更
天天纪闻
2025-08-01 18:14: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