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突遭撤职,随后更被断崖式贬为章丘县委书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01 01:23:45

1961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突遭撤职,随后更被断崖式贬为章丘县委书记。从封疆大吏直坠七品县令,这般惊人落差堪称空前,其中缘由至今令人费解。事实上,在齐鲁大地,"舒同"二字绝非陌生,老一辈人谈起他的往事,仍如数家珍。 【消息源自:《舒同:从省委书记到章丘县长的跌宕人生》2021-09-15 山东党史研究;《书法家舒同的政治沉浮》2020-12-08 人民政协报】 1960年的济南火车站,舒同攥着钢笔的手微微发抖。这位55岁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正在站台上踱步,公文包里装着即将上报中央的灾情报告。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他忽然停下脚步,掏出随身携带的宣纸,就着站台石凳写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晕开,像极了山东地图上那些正在蔓延的旱情。 "舒书记,车要开了。"秘书小跑过来提醒。舒同把宣纸折好塞进兜里,这个习惯从延安时期就保持着——每当遇到难题,他总要写几笔字理清思路。可这次不同,连续八个月没下雨,地里的小麦蔫得像晒干的草绳,全省三十七个县报上来断粮的消息。车厢里,农业厅的王厅长正蹲在地上铺开地图:"按现在的库存,最多撑到夏收......"话没说完就被舒同打断:"把青岛港那批进口粮先调给菏泽。" 这个决定后来成了批判会上最尖锐的靶子。当时没人敢告诉第一书记,港口的粮食早被军区截留了。等舒同从北京开会回来,省委大院的黑板报已经换成"反右倾"标语。办公室主任老李记得清楚,那天舒同盯着标语看了足足三分钟,突然问:"我写的字是不是太秀气了?" 灾情比想象的更糟。1961年开春,临沂传来饿死人的消息,舒同连夜派工作组,带回来的却是更糟的报告:有的生产队连种子都吃了。省委常委会上,分管农业的刘副省长拍桌子:"现在不是讨论书法的时候!"舒同捏着钢笔的手僵在半空,墨水滴在会议纪要上,洇出一团乌云状的污渍。 四月的华东局会议室像个冰窖。中央工作组组长念调查报告时,舒同一直盯着墙上的毛泽东题词。当听到"救灾不力"的结论,他突然站起来:"我请求到最困难的县去工作。"会场鸦雀无声,有人小声嘀咕:"翰林学士要下乡种地?" 章丘县政府的砖房比省委大楼矮了不止一头。新上任的舒县长第一天就撞见粮管所吵架,会计扯着嗓子喊:"借粮?拿什么还!"舒同从兜里掏出工作证拍在桌上:"拿我这个县长抵债行不行?"当晚他趴在煤油灯下写报告,申请把公社土地暂时借给农民自种。这份后来被称为"借地度荒"的方案,字迹比省委文件潦草许多,却让章丘熬过了最难的1961年。 老百姓发现这个县长有点怪。别人下乡带笔记本,他兜里总揣着毛边纸。有次在玉米地头,老农抱怨化肥不够,舒同蹲在地垄上写了个"肥"字,指着说:"你看,月字旁是肉,巴望庄稼长膘呢。"逗得老汉直咳嗽。但更多时候,他得面对残酷的现实。秘书记得,某天深夜从饥荒严重的村子回来,舒同突然把毛笔折成两截,第二天又找木匠做了支新的。 1962年冬天,舒同是被担架抬上返京列车的。肝病发作时,他正给县中学写校牌。人们收拾办公室时,发现抽屉里塞满练字的草纸,有张写着"民"字的反复描了十几遍,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根没着落的救命绳。 多年后中国书协成立,白发苍苍的舒同当选首任主席。有记者问起山东往事,老人正在宣纸上运笔,闻言手腕一顿,浓墨在"实事求是"的"是"字上重重按下:"这个字,我写了一辈子才写出个大概。"

0 阅读:1466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12
2025-08-01 05:55

[点赞][点赞][点赞]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