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其说是修高铁,不如说借着修高铁骗外汇。   这个项目原本被当成日印合作的典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2025-07-31 21:10:53

印度与其说是修高铁,不如说借着修高铁骗外汇。   这个项目原本被当成日印合作的典范,没成想最后变成了一场“赔本赚吆喝”的国际闹剧,这事得从竞标开始,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策略完全不一样,中方按商业规矩来,打算正常投标承建,没打算做亏本买卖,而日本为了拿下项目,态度积极得有点过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计成本。   为了稳赢,日本给印度开出了一堆特别诱人的条件,核心是一笔条件宽松到让人吃惊的巨额低息贷款,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整个项目预算大概130亿美元,从2017年到2023年,日本承诺的贷款就超过100亿美元,几乎是全包了。   更夸张的是,日本不光出人、出钱、出技术,还同意印度15年后再开始还本付息,这么一来印度的真实想法也就清楚了,它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掏多少真金白银,就是想借着外国资本来搞国内的基建,说白了印度与其说是修高铁,不如说借着修高铁骗外汇。   于是出现了一个看似三方都满意的局面,日本如愿拿到合同,保住了市场份额,中国虽然没中标,却也避开了可能的财务风险,而印度几乎没费什么劲,就“借”到了项目启动资金。   可这份纸面上的“皆大欢喜”,到了现实里很快就变了样,项目2017年动工,原计划2022年,也就是印度独立75周年的时候,作为献礼通车,可到了2022年,别说通车了,高铁沿线的土地征收工作都差得远呢。   奇怪的是项目建设几乎停了,日本给的巨额资金却花得飞快,听说原本计划修五百多公里高铁的钱,在项目几乎没进展的情况下就已经“花完”了,最后弄出来一条大约十公里长的“样本线”,主要就是让人参观打卡,起个宣传作用。   说到底,这事儿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商业道理,一定要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资金的有效监管和按进度支付是项目成功的根本,不然的话,再雄厚的资本,也可能陷进无底洞里。   可以说印度高铁项目就是个国际合作失败的典型案例,它清楚地显示出,再宏大的愿景遇到复杂的政治、土地政策和执行力问题时,会变得多么脆弱。

0 阅读:1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喜欢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