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前夕,孙科到中山陵园谒陵辞别,护卫们向他请示:“解放军渡江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要离开。”护卫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回答道都交给他们就是了。
1949年4月22日的南京城,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不安, 紫金山上的梧桐叶被江风卷得沙沙作响,中山陵392级花岗岩台阶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正缓步上行。
黑色中山装的衣角被风掀起,孙科的皮鞋踏在石阶上的声音惊飞了檐角的灰鸽。
这位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背影,在暮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萧索。
陵园拱卫大队队长范良早已在祭堂外等候多时,他身后的八十名护卫队员紧攥着枪杆,指节发白。远处长江方向的炮声越来越近,范良的嗓音有些发颤:"先生,解放军渡江以后,我们该怎么办?"
孙科没有立即回答,他抬头凝视着祭堂穹顶的青天白日徽,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沉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头。
"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孙科的声音突然打破寂静,惊飞了停在碑亭上的麻雀。
这句话让所有护卫队员都愣住了,要知道就在十天前,国民党特务还在策划炸毁中山陵的"焦土计划"。
范良下意识追问:"那人员和武器......"
孙科摆摆手,这个动作让他的袖口露出磨损的线头:"都交给他们就是了。"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不是在交代一支武装队伍的生死存亡,而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
这番对话背后藏着惊人的政治默契,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就专程绕道南京谒陵;1948年西柏坡的军事地图上,周恩来用红笔在中山陵位置画了三个圆圈。
中共高层对这座陵墓的重视,孙科比谁都清楚,他父亲孙中山的遗体曾三次面临危机, 1929年军阀张作霖派人盗墓,1937年日军炮轰祭堂,1949年国民党特务策划爆破,每次都是这支拱卫大队用血肉之躯守住陵门。
此刻孙科的选择,与其说是放弃抵抗,不如说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守护。
范良的记事本里还夹着三天前收到的密令,要求炸毁所有重要设施。现在他看着孙科走向墓室的背影,突然明白这位孙中山之子正在用特殊方式对抗这道命令。
陵园里那株孙中山手植的雪松在风中摇晃,树影婆娑间仿佛闪过1937年的画面,26名护卫队员用身体挡住日军炮火,鲜血染红了祭堂前的铜鼎。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是另一群自称继承孙中山遗志的人。
南京解放当天下午三点,范良召集全体队员宣布决定时,有人把枪托砸在地上痛哭。
但最终八十支步枪还是整齐码放在碑亭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令人意外的是,解放军35军政委刘志诚带来的第一道命令,是给守陵人补发三个月欠饷。
当国民党军队在汤山炸毁军火库的巨响传来时,中山陵的护卫队员正和解放军炊事班一起包饺子,面粉沾在那些曾经握枪的手上,滑稽又心酸。
历史有时候就像中山陵的台阶,看似步步向上,实则迂回曲折,孙科那天的选择,让这座见证过1927年清党、1937年抗战、1946年还都的陵园,最终在1949年的春天迎来最平静的交接。
如今祭堂立柱上还留着日军炮火的弹痕,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保住这座陵墓的,不仅是枪杆子,还有那个下午孙科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