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郝天护,当时25岁,刚从新疆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白天教书,闲时干活,远离科研中心,也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的知识,大多来自图书馆里每月订阅的几本科技期刊,就在一次阅读《力学学报》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篇重要文章中有些推导显得不够严谨,那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普通人,而是钱学森,在当时,这个名字几乎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巅峰。 郝天护并没有立刻做出判断,他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利用最基础的工具,一遍一遍地推算检验,直到确认自己的怀疑是有根据的,他没有背景,没有名气,也没有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他只有一支笔、几本书和一颗愿意较真的心。 他决定写信,把自己的思考和推导过程寄出去,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因为他相信科学是可以被讨论、被修正的,他没有使用任何情绪化的语言,只是清晰地陈述了自己的发现,表述严谨,态度谦逊,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国家级的科学家,但也知道,如果连质疑都不敢,那他学的这些理论就没有意义。 这封信寄出后,他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一个边疆青年能否被听见,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他继续过着原本的生活,教课、务农、钻研力学,直到一个月后,他意外收到了回信,寄信人正是钱学森。 信中没有架子,也没有回避,钱学森坦诚承认了文章中推导存在的不足,并且鼓励他将推导过程整理成正式论文进行投稿,他还主动为这篇文章写了推荐信,让编辑部重新审阅,最终,这篇文章被刊登在《力学学报》上。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回应并不常见,更不常见的是,一位在国家科研系统中位高权重的学者,愿意认真听取一位年轻人的意见,并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是学术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格的示范。 这件事对郝天护影响深远,他并没有因此一跃成为名人,也没有因为这次经历走上某种捷径,他继续在教学和研究的道路上前进,后来考入清华,成为力学领域的研究者,最终在东华大学任教,还被纽约科学院评为外籍院士,他没有成为公众熟知的科学明星,但他始终坚持着那份对真理的执着。 这封信的意义远不只是一次学术纠错,它像一盏灯,照亮了科学世界里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在那个资源有限、信息闭塞的时代,科学的门并没有对普通人关闭,一个青年只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判断,就能参与到科学的讨论中去,被倾听、被尊重,这种开放的精神,是科学最宝贵的内核。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故事似乎不容易发生,学术权威往往带有不可动摇的光环,质疑容易引发非议,鼓励独立思考的声音也逐渐稀薄,但正因为如此,这段历史才显得格外珍贵。 钱学森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因为他懂得科学并不属于少数人,也不应被权威所垄断,他知道,无论对方是谁,只要提出了合理的问题,就值得被认真对待。 郝天护的认真,也不只是个人的较真,他所表现出的那种自我要求和对知识的忠诚,正是科研精神的体现,他没有因为自己来自边疆、没有名气而退缩,更没有因为对方是权威而沉默,他相信,只要推导无误,就应该被讨论,他没有高声呐喊,也没有刻意造势,只是静静地做了一件对的事。 这封信后来被保存下来,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个展品,信的全文至今未公开,但其中那句“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已经在科研圈中流传多年,它不是一个客气话,而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最有分量的回答,它代表着一种态度:在科学面前,身份可以被放下,面子可以让步,只有真理不能含糊。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件事,会发现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谁更有名、谁更权威,而是那种在理性与尊重中建立起来的信任,科学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它应该是一种可以被讨论、被检验、被修正的共同实践。 郝天护的这封信,也许只是那个春天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像一条隐秘的脉络,将一个远离中心的青年与中国科学界的核心连接在了一起,这种连接,不是靠关系,不是靠身份,而是靠思考、靠推理、靠诚意。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钱学森向一位年轻人道歉: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31 16:1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