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李克农还没找到适合担任毛主席警卫的人,于是便询问主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7-31 14:08:41

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李克农还没找到适合担任毛主席警卫的人,于是便询问主席:“主席,关于您警卫的人选,我还拿不定主意,您看谁适合?”。主席皱了皱眉,说:“陈龙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内局势依然紧张,蒋介石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表面上是商讨和平建国,暗地里却布下重重陷阱。

延安方面清楚这是一场鸿门宴,但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决定亲自前往,临行前,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忙着安排安保工作,可警卫人选迟迟定不下来。

那天李克农急匆匆找到毛泽东,眉头紧锁,警卫工作关系到领袖安危,重庆又是龙潭虎穴,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试探着问主席对警卫人选的意见,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头也没抬就说出一个名字:"陈龙呢!"

这三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显然早就考虑好了,李克农一拍脑门,怎么把这位"东北虎将"给忘了。

陈龙本名刘汉兴,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在东北抗联时,他带着队伍神出鬼没打游击,日本关东军悬赏十万大洋要他的人头。

他枪法准、反应快,有次被特务跟踪,他转身一枪就打灭街灯,借着黑暗甩掉尾巴。

更难得的是他心思缜密,在莫斯科受过特工训练,会俄语懂情报,还发明过"三人连环警卫法",这些本事在危机四伏的重庆都用得上。

接到调令时,陈龙正在热河剿匪,他带着两个助手星夜兼程赶到延安,背包里还装着自制的"三保险"手枪套。

见到毛泽东第一面,主席正在窑洞前抽烟,见他来了就笑:"听说你能空手夺枪?"

陈龙立正回答:"报告主席,那得看枪在谁手里。"毛泽东转头对李克农说:"就这个机灵劲,够用了。"

同年8月28日,毛泽东登上飞机时,陈龙站在舷梯旁看似随意地扫视人群,他注意到有个记者总往主席身边挤,相机镜头却歪着,后来查实那相机里真藏着枪。

在重庆的43天里,陈龙发明了"移动警戒网",让警卫员化装成黄包车夫、报童混在街上。

有次蒋介石设宴,陈龙发现厨师上菜时总偷瞄主席座位,他假装失手打翻汤碗,后来验出汤里有毒。

谈判期间最危险的是"沧白堂事件",特务混在人群里扔石头,陈龙护着毛泽东往后退,自己后背被砸得淤青。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要是躲慢半步,石头就砸主席头上了。"这事之后,周恩来特意给陈龙配了把美制左轮,子弹都是挑过的。

10月10日签完《双十协定》返程时,毛泽东在飞机上对周恩来说:"这次多亏陈龙同志。"这话传到陈龙耳朵里,在枪林弹雨中没皱过眉的他突然眼圈红了。

后来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43天零差错,他摆弄着手枪套说:"主席把命交给我,我得把命拴在裤腰带上干。"

回延安后陈龙继续负责安保,直到1949年调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他发明的很多警卫方法后来写入安保条例,那套"三保险"枪套现在还在军事博物馆展出。

重庆谈判的警卫日志后来解密,人们才发现当时毛蒋每次会面,陈龙都站在一个既能挡住子弹又能瞬间反击的位置,这个站位后来被称作"陈龙角"。

0 阅读:1466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