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是安全幸福的年代! 夜不闭户,有人说那是天方夜谭,其实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人们的思想素质高,贫富差距小,大家都忙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大公无私,力争上游,大干快上,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就像儿歌里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1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麦秸垛上晒的辣椒夜里没人收,土墙院门插根木棍就算锁——那年头确实少听说偷鸡摸狗。可这“路不拾遗”的背面,是多数人兜里比脸还干净!谁家饭桌摆得出现金?五分钢镚儿都能买包盐,偷件汗衫还不如偷食堂俩窝头实在。 批判的刀得往深处剜:贫穷压出的道德高地,撑不起神话宫殿!为啥村里不丢东西?家家户户三个麻袋五只碗,偷了立马露馅!县城百货公司倒是有自行车手表,但柜台后站着戴红袖标的售货员,眼珠子比秤砣还沉。这哪是“思想素质高”?分明是物质匮乏把贼都逼失业了! 更别说“夜不闭户”藏着寒碜真相。草屋土墙漏风撒气,挂个门帘都嫌费布票。真来个贼进门咋办?掀开米缸见底耗子,炕席底下压着半本语录——您随意拿?那年头恶性案件真不多,因为流氓混混早捆去修水库了。严管下的安宁硬是给美化成了君子国,和着监狱最安全也算“治安模范”? 那首《一分钱》儿歌现在听着暖乎,可细琢磨像给饥饿表演涂胭脂。城里孩子攥颗水果糖能舔三天,捡到一分钱交警察换朵小红花,可乡间放牛娃赤脚踩到五分硬币呢?供销社柜台一粒水果糖四分七!不是思想境界高,是算盘珠子早把人心捆死了。 “大公无私”的理想值得敬重,但饿着肚子唱高调总归拧巴。钢厂学徒工一个月十八块工资全交家,车间老师傅加班费买包烟都躲厕所抽——怕被说“享乐主义”!真正的安全感该是:钱包鼓了依然拾金不昧,豪宅装了监控照样不锁院门。拿穷当道德本钱,跟裹小脚夸三寸金莲有啥区别? 七十年后再看这滤镜里的“黄金年代”,别光记着麦垛上不丢辣椒。村里哑巴光棍被批斗成“二流子”的冤屈,城里知青为半尺布票撕破脸的丑态,都叫霓虹灯照着的“夜不闭户”影子发虚。咱憧憬美好,但不能把清汤寡水熬出幻觉——毕竟真实的幸福感,应该装不进饭盒里的半块霉豆腐。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一警察总结的几条人生经验
【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