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迷上了菠萝罐头,觉得它特别好吃,他让秘书赶紧给中国发个电报

旧梦谈史 2025-07-28 21:43:08

上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迷上了菠萝罐头,觉得它特别好吃,他让秘书赶紧给中国发个电报,让中方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让苏联能建个菠萝罐头工厂。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句怪话:“斯大林曾用一罐菠萝罐头伤害了毛泽东”,这话听起来匪夷所思,区区一罐水果制品,怎么就能牵动两位大国领袖的神经,甚至成为中苏关系的一道坎?

要说清这事,得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又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敌视、封锁,面对困局,毛主席的外交方针很明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与社会主义老大哥建立友好关系是当时最现实的选择。

起初这段关系确实有过一段蜜月期,当时就华北爆发肺鼠疫,毛泽东紧急致电斯大林求援,苏联二话不说,立刻空运来急需的疫苗和血清,解了燃眉之急。

不久后,毛泽东应邀访问莫斯科,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在克里姆林宫,他对斯大林坦言,中国需要和平环境和苏联援助来恢复经济,斯大林当场拍板,提供了三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为了表示尊重,斯大林还破天荒地接受了毛泽东在克里姆林宫外的宴请,直言这是“例外”。

后来为了给斯大林七十大寿庆生,我国更是专门从山东采购了最好的大白菜、萝卜、大葱作贺礼,这些细节都透着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

可亲密归亲密,合作中的摩擦却也时常发生,预示着这段关系并不简单,斯大林曾不止一次地向身边人打听,中国哪里有金矿和钻石矿,后来他变本加厉的提出苏联的橡胶工业不能总依赖资本主义国家,希望在中国建立橡胶园。

毛主席原则上同意,但明确指出钱得由苏联出,以贷款形式提供,赫鲁晓夫兴冲冲地把协议草案都拟好了,谁知中方最后批出的土地面积小得可怜,根本建不起像样的种植园,这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些小插曲,就像一次次试探,考验着新中国的底线。

而真正的考验,来自一罐菠萝罐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某天,斯大林尝到了一罐来自我国的菠萝罐头,那酸甜的滋味让他赞不绝口,他当即产生了一个念头:让苏联在中国找块地,自己建一个菠萝罐头加工厂,这样一来,他随时都能吃上,还能分给其他人。

这个提议令在场的苏联高层显露出微妙的不安,马林科夫暗自腹诽:"中国岂是苏联的附庸,岂能如此轻率设厂"?

可他却终未敢直言,唯有赫鲁晓夫斗胆进谏:"新生的人民中国主权意识正炽,贸然设厂亦可能被视为干涉内政,斯大林同志,我们是否该顾及毛泽东同志的民族情感?"

此言一出,斯大林面色骤沉,会议室内空气凝固,但最终斯大林仍以强硬的姿态下令向北京发出那封注定引发风波的电报。

这份名为“商量”,实为“通知”的电报摆在了毛泽东的案头,对于主权问题,毛主席向来寸步不让,主席很清楚,土地是国家的,工厂要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毛泽东给出了一个既礼貌又强硬的回复。

他回电说:感谢苏联同志对我们菠萝罐头的喜爱,关于建厂的建议,我们原则上同意,不过厂子得由我国人自己来建,技术设备可以从苏联引进,资金也希望由苏方以贷款形式提供,将来我们就用生产出来的菠萝罐头来偿还这笔贷款。

这个回复堪称滴水不漏,它把斯大林提出的“苏联在中国建厂”巧妙地换成了“中国向苏联贷款建厂”,主权和管理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同时也给了对方面子。

据说斯大林看到回电后脸色铁青,建厂的事自然再也没人提起,赫鲁晓夫事后大概也在想:早就提醒过你,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

一罐小小的菠萝,就这样成了新中国捍卫主权的试金石,它让斯大林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毛主席的底线,此后在处理两国关系时也变得更为谨慎,这件事清晰地表明新中国虽然愿意与苏联发展友好关系以寻求帮助,但绝不会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

有趣的是,菠萝这种水果最初从巴西走向世界,在18世纪的欧洲还是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在中国许多地方仍是稀罕物。

如今菠萝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的果盘,这背后不也正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独立了,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合作与利益固然重要,但守不住主权这条底线,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在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国关于“主权”的铁律仍旧再被一直坚守着。

信息来源:赫鲁晓夫称斯大林喜欢菠萝罐头 曾欲向中国政府租借地皮种菠萝   京报网

0 阅读:54
旧梦谈史

旧梦谈史

遇到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