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将军要求163师的师长边贵祥释放一千名越南俘虏,然而,边贵祥却

熹然说历史 2025-07-28 21:14:05

1979年,许世友将军要求163师的师长边贵祥释放一千名越南俘虏,然而,边贵祥却不答应,甚至说:“我宁可罢官坐牢,也绝不放过一个越南俘虏。” 战争史上,军人抗命的事例并不鲜见,但在胜利在望之时公然拒绝上级命令的,却是极为罕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位独眼师长的铁血决定震动了整个战场,他的这句话至今还让人深思不已。 边贵祥生于1928年,河北香河县大青庄务村人,出身贫苦,自幼给地主家做长工。1944年8月,16岁的边贵祥路见不平,打死了一个调戏民女的团丁,不得不离家出逃。在逃亡路上,遇到了八路军侦察员王金宝,之后参加八路军翼东军区第18纵队。 战场是残酷的,更是考验人的。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边贵祥被3名日军围住,他勇猛无比,以一敌三,接连将3名日军全部刺倒。这时,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左眼被弹片击中,眼球流出了眼眶。索性将伤眼甩开,端着刺刀又冲向了敌人,因此造成左眼失明。从此,"边瞎子"的称号在部队中叫响。 从1967年到1968年,边贵祥以中国军事顾问身份参加越南抗美援越战争两年,熟悉了越军的战略战术、作战特点等,为他日后带兵入越作战打下了重要基础。这段经历让他对越南的地形和越军的作战方式了如指掌,也为后来的抗命埋下了伏笔。 1978年底,中央军委命令发起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边贵祥作为163师师长,率军赴越南作战。163师作为主力部队顺利完成同登战役作战任务,共毙敌2387人,首战告捷。163师在边贵祥的指挥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是所有参战陆军师当中歼敌人数最多的单位,共计击毙越军5293人,全师立功官兵为9702人。 当时越军总参谋部针对边贵祥开出的悬赏金额为30000美元。越军如此重视边贵祥,除了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清楚这个"边瞎子"的厉害。 战斗胜利后,问题来了。当时163师抓了1000多越南战俘,我国向来有优待俘虏的政策,许世友就下令,让边贵祥释放所有战俘。接到这个命令,边贵祥炸了锅。 边贵祥一听就来气了,直接反问道:"哪有战争还没有结束,就急着要释放俘虏的。"边贵祥的理由是,越南战俘很不老实,哪怕被关押期间,他们都经常反抗,甚至还想抢我们战士的枪。这些人大多对中国都很仇视,即便是放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感恩,也许会再次拿起武器和我军作战。 更让边贵祥愤怒的是,他亲眼见过越军的卑劣手段。在攻打谅山的一场战斗中,边贵祥看到路边有许多越南民众,一个个面黄肌瘦蹲在路边。想到许世友上将讲过"我们是仁义之师,千万不要像越军那样随意屠杀百姓",边贵祥命令部队拿出粮食分发给当地民众。可就在战士们取粮食时,这些"民众"却突然掏出武器向战士们射击,大约有两个连的战士因此中弹牺牲。 这件事让边贵祥彻底看清了越军的本质。边贵祥还说,这些战俘的手上,可能会沾着我国士兵的鲜血,如果就这么把他们放了,也对不起牺牲的战士们。所以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这么轻松的就将他们放了。 面对上级的再三催促,边贵祥态度坚决。最后,边贵祥以"部队遇到了突发情况,因此没法释放俘虏"为理由,直接拒绝了立刻释放俘虏的命令,甚至做好了被处罚的准备,哪怕丢官坐牢他也认了。 这种抗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从军事角度看,边贵祥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越南当时号称"全民皆兵",释放这些俘虏确实存在他们重新拿起武器的风险。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我军历来有优待俘虏的传统,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战争结束后,两方开始交换战俘,被边贵祥扣押的1000多战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边贵祥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战后不久,边贵祥只是调任原广东省海南军分区副司令员。1989年退休。2008年逝世,享年81岁。他的儿子边防军用磁铁从骨灰中吸出那三块弹片,这些弹片伴随了这位老将军一生。 边贵祥的这次抗命,体现了一个基层指挥官对战士生命的珍视和对敌人本质的清醒认识。虽然他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争议,但他宁可承担个人风险也要保护战士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师长的抗命决定,背后是对战士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边贵祥用他的铁血担当诠释了什么叫"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你觉得边贵祥的这个决定对还是错?在战争与人道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