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数日才动身,审讯时也是一言不发。主审官员密报慈禧,要是再查大清就完了。 慈禧看着密报上的内容,脸色阴晴不定,看着放在桌子上的奏折,最后无奈地叹口气,道:“就按曾卿的奏折结案吧。” 明知其中另有隐情,为何慈禧没有选择查清真相,而是潦草结案,到底谁是策划杀害马新贻的幕后主使? 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麾下的湘军是作战的主力军,帮助清廷除去心腹大患,数年间,湘军的势力就从上万人到十多万人,眼看曾国藩这类汉臣的势力增大,慈禧坐立难安。 为打破两江被湘军垄断的局面,清廷下令将曾国藩调到其他地方,让马新贻这个和湘军没有关系的官员过去当总督。 马新贻接到新任命后,内心惶恐不安,他知道此去就是深入龙潭虎穴,凶多吉少,他在上任前,特意回乡祭祖,告诫两位兄长,如果自己遭遇不测,千万不能去京城告状,不然恐有性命危险。 此时的两江被湘军视为自己的地盘,在此是恶贯满盈,不少湘军被裁后,并没有回到家乡里面,而是加入“哥老会”,成为地方上的黑暗势力。 虽然说曾国藩被调走,但他的势力并没有被打散,这群黑势力和官府勾结,造成社会动荡。 马新贻到任后,雷风厉行,杀伐果断,不少做出非法事情的黑势力被抓住后,直接就地正法,虽然处理不少案子,安定社会,却被黑势力看作眼中钉。 马新贻知道外界有不少人都对自己虎视眈眈,准备找准时机刺杀自己,于是出行时都警卫森严,每次外出工作时,前后都有兵卒簇拥。 这天,他正准备回府,谁知在回去的途中,忽然从旁边窜出来个刺客,直愣愣地拿着刀朝他砍去,四周官兵这么多,竟然没拦住一个刺客。 马新贻中刀后立即被抬回去医治,可惜伤口太严重,没能保住性命,而刺客张汶祥在被抓后,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来有去!” 两江总督被贼子刺杀的消息迅速传到朝廷中,清廷怒不可遏,下令必须严查严迅。 虽然清廷的态度很强硬,但底下人审讯的时候却拖拖拉拉,甚至都没有对刺客用刑,审讯很松懈,而张汶祥表示是没有人指使自己,是因为马新贻将他的同伙杀死,所以他才报仇泄愤。 明眼人都知道背后的真实原因不可能这么简单,但审讯的官员没有丝毫想要找出幕后主使的念头,迅速拟定罪名来结案,将情况汇报上去。 对于这样的结果,慈禧自然是不相信的,要知道她在马新贻上任前,特意和他密探,就为让他彻查湘军有无私吞太平天国的金银珠宝,东西被谁昧下,下落在哪。 结果事情尚未查出来,人就杀了,慈禧知道这是湘军在和朝廷打擂台,于是特意让曾国藩去江宁复审,同时派刑部尚书为钦差大臣同去查明此案。 曾国藩对此兴致缺缺,接到清廷的消息后就上奏想请病假,朝廷自然不会批准,没有他过去压阵,两江的官员只会隐瞒真相,曾国藩拖了快三个月才前往江宁。 刑部尚书是想查清真相的,但等到曾国藩过来,一同审讯时发现他吭都不吭一声,而张汶祥不曾改口,按照之前的说辞来回复。 这个案子毕竟是他们共同办理,因此刑部尚书有事就要和曾国藩商量,在询问曾国藩有何看法时,对方面色淡淡表示犯人既然不改口,那么就按照之前的罪名结案,说完就不在多言。 曾国藩的话很明显,他不准备插手其中,不想深究此事背后的主谋,因为他清楚主谋很可能是他弟弟曾国荃,不然就是湘军中的人物,不管是谁都是他的人,他不可能把人给找出来。 刑部尚书立即明白他的意思,不敢和曾国藩作对,于是立即了结此案回京,走到半路,刑部尚书就给朝廷上奏表示生病了,不能干活,要离职,但朝廷不批,表示给他两个月病假,让他好好休息,病好后再回来,刑部尚书接到消息后,没有应答,直接回家不再做官。 就此,刺杀案件无人再问,慈禧和清廷都没有揪着不放,不然的话湘军叛乱,就要动摇大清江山,可怜马新贻一心为朝廷做事,最后落得这个下场。 参考信源:张汶祥刺马案.百度百科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
蔼鸣
2025-07-28 20:22: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