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为完成父亲遗愿,白崇禧的女儿悄悄潜回大陆,原以为无人知晓,可等她结账时,服务员却说:“白小姐,您的账不用结,”
1986年春天,桂林街头细雨蒙蒙。
穿着灰色风衣的白先慧站在漓江边,雨伞压得很低。
这位从台湾辗转香港秘密返乡的女子,怀里揣着父亲白崇禧的军装照。
当本地导游无意间说出"白将军故居就在前面"时,她突然浑身发抖。
作为内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女儿,她做好了被唾骂的准备。
没承想茶馆老板听闻她是白家后人,竟端出三花酒:"给老将军暖暖身子。"
酒碗映着白先慧夺眶而出的泪水,她终于明白父亲临终前为何总念叨漓江的渔火。
白崇禧的戎马人生充满矛盾。
这位保定军校三期生,曾指挥台儿庄战役歼敌两万,提出的"积小胜为大胜"战略成为抗战经典战术。
1944年他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时,桂林全城悬挂"小诸葛"画像。
但历史很快转向,1948年他策划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与蒋介石矛盾公开化。
淮海战役期间,他拒绝调兵支援,导致蒋嫡系部队全军覆没。
1949年12月,面对解放军横扫西南的局势,部下劝他避走香港,他却执意飞往台湾:"总要给历史留个交代。"
阳明山别墅外总有便衣晃悠,电话被监听,旧部拜访要特批。
1962年白崇禧七十大寿,只有李宗仁从美国寄来贺信。
最煎熬的是思乡。
书房挂着桂林山水图,案头总摆着家乡寄来的桂花干。
有次醉酒,他指着地图对儿女哭诉:"我的魂在七星岩啊!"
1966年12月,白崇禧突发心梗去世,灵堂摆着空运来的漓江石,石头上刻着"归"字。
白先慧的返乡念头始于1979年。
那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她在台北偷听到大陆广播。
当"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响起时,正在插花的剪刀划破了手指。
此后七年,她通过香港友人辗转寄信,得知桂林祖坟完好,老宅成文物保护单位。
真正促成行动的,是1986年上映的《血战台儿庄》。
电影里父亲指挥若定的形象,让她在影院泣不成声。
散场后她直奔旅行社:"我要回广西。"
可惜,返乡之路充满波折。
白先慧持假名经香港入境,在广州火车站被公安拦下。
出示台胞证时,民警盯着"白"姓追问:"和白崇禧将军有关系?"
她紧张得攥碎车票,对方却笑道:"我爷爷参加过台儿庄战役。"
亲自送她上软卧车厢时,还塞来一包梧州龟苓膏:"给将军后人尝尝家乡味。"
在桂林七星公园的白崇禧故居,管理员听说她是白家女儿,竟掏出串生锈钥匙:"这宅子文革时我偷偷封了阁楼。"
阁楼里整箱书信完好无损,最上面是1948年白崇禧写给夫人的家书:"近日巡视江防,见芦苇新绿,忆及少年时与尔同游象鼻山..."
白先慧抚摸着褪色的钢笔字,窗外正传来漓江船工的号子。
离桂前夜,她来到父亲最爱的月牙楼,把一包桂林土撒进茶汤。
服务生要换茶,她摆手:"这是回家的味道。"
1993年白先勇返乡时,特意到伏波山还愿。
当年父亲在此抽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签文,后来果然率桂军北伐成功。
作家在签筒前伫立良久,最终写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如今这句话刻在翻修的白公馆影壁,旁边挂着白崇禧手书复制品,"明月何时照我还"。
每年清明,总有人发现影壁前放着新鲜的马蹄糕,那是白将军生前最爱的桂林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