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盛气凌人的宣布“三大胜利”时,华盛顿的政界似乎出现了难得的狂欢气氛。短短24小时内,菲律宾、印尼和日本这三个中国邻国分别与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细究这背后关税数字的微妙变化,便能看出其中藏着一场巧妙布置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最令人费解的是,特朗普在这场所谓“外交凯旋”时刻,突然透露了将访问中国的消息。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外交组合拳,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战略意图?
1. 三大邻国的“被迫低头”:关税背后的政治算计
菲律宾的让步尤为耐人寻味。特朗普最初威胁要对菲律宾征收高达20%的关税,然而最终在谈判桌上“妥协”至19%。而菲律宾为了换取这一略微的降幅,必须在市场上对美国商品零关税开放。这1%的关税减免背后,隐藏的是马尼拉在农业出口与军事依赖之间的痛苦抉择。菲律宾的椰子、香蕉等主要农产品将面临美国的低价倾销,此外,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态度似乎已成为一种现实,无法再做改变。
相比之下,印尼与美国的协议则显得更加失衡。美国原本对印尼征收32%的高关税,经过谈判降至19%,看似做出了让步,实际上却保留了核心的谈判筹码。作为交换,印尼必须购买50架波音飞机,并对能源市场开放。这种看似非对等的协议让印尼陷入两难境地——拒绝采购波音飞机将面临技术供应中断的风险,而接受协议则意味着印尼的经济主权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而最为戏剧性的当属日本。石破茂政府曾明确表示绝不牺牲农业利益,然而面对美国将25%的关税降至15%的“优惠”,日本迅速做出了妥协。这一决定的背后,实际上是东京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参议院选举失利的政治危机,所支付的“政治赎金”。日本承诺对美国的5500亿美元投资,无疑是通过支付巨额代价来平息国内的不满情绪。
2. 特朗普的“胜利叙事”:极限施压的套路复制
细细分析这三份协议,可以发现特朗普的谈判策略有着显著的模板化特征:
- 第一步:提出远超预期的关税威胁,试图通过震慑对方(菲律宾20%、印尼32%、日本25%)。
- 第二步:通过高层会晤或外交接触,制造一种“妥协幻觉”——例如马科斯访问美国、印尼在能源问题上的谈判。
- 第三步:用小幅度的关税让步(19%、19%、15%)换取战略性让步,如市场的开放或巨额的投资承诺。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在日本和菲律宾的谈判中尤为明显。例如,日本通过15%的关税优惠以及投资换取市场的承诺,而菲律宾则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条款(19%的关税和零关税市场开放)。这些差异暴露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分级:日本作为核心盟友可以获得相对优待,而菲律宾则必须为其“站队”付出更高的成本。
3. 突如其来的访华信号:政治表演还是战略转向?
就在三国贸易协议签署后,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对记者表示:“很多国家邀请我访问,中国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欲言又止的表态,暗示着特朗普可能在接下来的外交行动中有着三重算计:
- 国内政治:通过制造“中美关系可控”的假象,来稳定国内市场,避免因美债危机带来的恐慌(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美国10年内的赤字将增加超过24万亿人民币)。
- 谈判策略:将访华消息与三国协议捆绑,意图向北京传递出“亚太盟友已经站队”的信号,施加心理压力。
- 国际形象:强调“普京也将出席中国阅兵”,试图塑造出自己作为全球大国协调者的形象,掩盖其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本质。
然而,细心的观察者很快就发现,特朗普对于访华的具体安排却始终含糊不清——他既没有确认访问的具体时间(是否是9月3日或是10月底的APEC会议),也未透露访问的具体议程。这种模糊性恰恰暴露了华盛顿的两难处境:一方面希望通过高层接触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过早暴露战略意图。
4. 中美博弈新棋局:稀土、美债与第三轮谈判
面对美国的“外交攻势”,北京采取了冷静且有策略的应对措施,展现出了独特的定力:
- 稀土武器化:中国掌握全球85%的稀土冶炼产能,这一重要数据在当前局势下成为反击美国高科技制裁的关键筹码。
- 美债抛售:在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持续减持美债,仅2023年就已减持超过2000亿美元,这一举动直接冲击了美元霸权的根基。
- 谈判底线:在第三轮瑞典谈判中,美方要求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和伊朗石油,并减少30%的石油出口,但中方手中掌握的“不可替代性资源”使得这一威胁显得缺乏实质性影响力。
有趣的是,这些谈判均选择在中立国家举行,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宣告着:中美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实力对等”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