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被父亲偷改志愿,湖北高考687分的女学霸错失心仪的北大,她难以接受,24年不曾回家,再次联系时只对母亲说:“我结婚了,之后没事也不会回去见他。”母亲一瞬间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湖北黄冈的戴柳收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她考了687分,是那年全市的文科状元。 熟识她的人都知道,她从小学起就一直把北大作为目标,一本本北大的招生简章在她的书桌角落堆了厚厚一摞,可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她望着信封上的“中国政法大学”六个大字,整个人怔住了。 她起初以为是系统错误,甚至怀疑邮递员拿错了信件,直到她回学校找老师核查志愿,才发现真正的问题出在志愿表上,原本填好的北大志愿不知何时被人篡改,而家长签名的那一栏,端端正正写着她父亲的名字,熟悉却又让人陌生。 老师告诉她,是父亲亲自把志愿表从学校取回修改,这一刻,戴柳只觉得世界变得沉闷、陌生,高分、北大、本是通往理想人生的金钥匙,可现实偏偏拐了个弯,通向一个她从未考虑过的去处。 父亲没有向她解释太多,只反复说,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她好,政法大学出来好就业、能进体制,是一条“稳妥”的路,可在戴柳眼里,这不是关心,而是一场未经同意的干预。 那年秋天,她还是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她并未向父亲多说一句话,连临行前的背影都显得格外坚决,政法大学的老校区位于昌平,离城中心遥远,天气干燥,冬季风大。 她每天五点半起床去图书馆抢位子,书包里常年塞着法律教材,而枕头底下那本北大的宣传册,却始终没换过位置,她开始减少和家里的通信,不是不想念,而是不知从何说起。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大二,学校开设了一个与韩国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并通过了面试。 为了筹齐出国的费用,她接了三份兼职,晚上去便利店通宵值班,周末在外教中心给韩国小孩教中文,奖学金、勤工俭学,她一项项凑齐。 在韩国的岁月极为艰苦,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但戴柳从没后悔自己的决定,她在高丽大学完成了硕士课程,之后被推荐到首尔法院实习,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几家大律所向她伸出橄榄枝。 她没有急着回家,也没再与父亲通话,母亲偶尔会托人带腊肉腊鱼来首尔,每次都夹带着一家人照片,戴柳总是默默收下,只回几句“妈,我挺好”。 日子一晃过去十余年,她的名字从一纸志愿里被抹去,却在另一片陌生的国度里慢慢扎根,2008年,村里终于通了电话,母亲每次打过去都小心翼翼,希望听见那句简单的“吃了没”,可大多数时候,只有忙音。 2015年,她在首尔成了家,丈夫是律所同事,婚礼没有通知家中,直到婚礼前夕,她才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端,母亲哭得说不出话来,父亲蹲在院子里,从头到尾没插一句话。通话快结束前,她轻声说了一句:“我这边安顿好了,以后……没事也不会回去见他了。” 那之后,母亲再没问过她何时回家,只是偶尔打电话,说院子里的梅花又开了,门前新铺了青砖,她父亲头发又白了些,电话那端的戴柳,总是沉默许久,只轻轻应一声“知道了”。 如今距离那张篡改的志愿表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四年,她没有在北大读书,也没成为公务员,可她走出了自己的世界,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只是那个她曾称之为“家”的地方,再也没有踏足,对母亲她还有牵挂,对父亲,她始终没有一句原谅,不是怨恨,而是再无交集。 这一别,竟成永别,母亲明白,那年志愿表上动的一笔,远比他们以为的沉重得多,那不仅改了一个大学的名字,也断了一个女儿回家的方向。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黄冈文科状元戴柳,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逃到韩国20年不回家》东方资讯
好崩溃...高考出分后女儿才跟我坦白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