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蛇头,周围的人都惊在原地......此人就是被克林顿称为“东方蛇医”的季德胜,祖上四代专治毒蛇咬伤,只不过他的独门绝学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南通集市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摊贩与来往行人正在为日常生活奔波,突然一声惊呼划破喧闹,只见一名身着布衣的江湖男子,手持一条青灰色毒蛇,竟将舌尖凑近蛇口,眼神沉静如水。 众人尚未回神,那蛇已猛然咬下,男子舌尖瞬间渗出鲜血,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他竟在毒液释放完毕的瞬间,一口咬断蛇头,吐于地面,神情冷峻,丝毫未显痛楚。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是杂技表演,也不是虚张声势的卖艺,而是季德胜对世人发出的挑战,他用自己的身体来证明,自己研制的蛇药,确实可以应对最凶险的蛇毒。 在观者目瞪口呆之时,有人悄声议论,这位能与蛇毒正面交锋的男子,便是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东方蛇医”的传奇人物。 季德胜出生于江苏如皋的一个行医世家,祖上专治蛇伤已有四代,家境贫寒,自幼母亲病逝,小弟亦早夭,父亲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一人身上。 自八岁起,他便随父亲上山采药、识草辨蛇,生活困顿之下,破庙荒屋便是他们的栖身之所,而山林田野则是他学医的课堂,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尚未及冠之年,便已能熟练分辨蛇种与草药性能。 在父亲去世后,年仅二十出头的季德胜独自扛起祖传技艺,他并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复述祖辈的经验,而是立志要将蛇药推向更高的层次。 当时民间治蛇伤多依赖临时熬制汤剂,不便携带且疗效不一,他便萌生将药制成丸剂的念头,为此他开始长期以身试药,白天采集草药、研磨配伍,夜晚在昏黄灯火下反复试验,甚至不惜将手臂、腿部暴露于毒蛇口下。 在多次实验中,他记录了不同蛇毒对人体反应的微妙差异,五步蛇咬伤后,他全身紫肿、意识模糊,但仍坚持将体内反应详实记下,他曾因剂量误判导致高烧昏迷,靠着自制药方才逐步恢复。 每一道伤疤都是他与毒素搏斗的印记,也是他药方完善过程的注脚,正是这一段段血与痛换来的数据,最终让他将传统草方整理为配比科学、药效稳定的固体制剂。 起初乡民对这小小药丸将信将疑,但随着愈来愈多的患者使用后症状迅速好转,口碑渐起,“季字号”药丸的名声便如春风吹遍乡野田间。 他对蛇毒的了解已深入到几乎本能的层面,仅凭伤口颜色与肿胀走向,便能判断出所中之蛇的种类与毒性。 在临床实践中,他还观察到不同地理环境对蛇毒成分的影响,例如南方湿热地带的蛇毒偏向酸性,北方干寒地区则毒性集中在神经系统,这些认知为他后期的药方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市中医院的老院长在集市亲眼目睹他处理一例蝮蛇咬伤,深感震撼,经数次拜访邀请,季德胜终于答应进驻医院,在更专业的条件下进行研究。 他开始与医研人员共同梳理传统方剂,去除高毒、稀缺或采集条件严苛的药材,保留核心成分,并根据毒蛇种类细化不同应对药组,他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治疗体系。 1956年,他做出一个震惊业内的决定,将祖传的蛇药配方无偿献给国家,他不计个人名利,深知若要真正造福更多百姓,只有交由国家管理、统一生产、普及应用。 他的决定初时遭遇争议,但实践很快证明了这一选择的远见,药品在推广后迅速应用于基层医疗、部队急救乃至后来的疫区应急中,治愈率持续居高,深受医生与患者信赖。 他的药方并未因年代更迭而停滞,反而在新技术支持下不断升级,1980年代通过低温萃取保留更多有效成分,2003年非典期间开发出雾化剂型用于呼吸道毒素的处理,后又在高原与热带地区研发出透皮贴剂,解决携带与吸收问题。 尽管形式不断变化,他始终坚持不添加化学镇痛剂、不削减野生药材比例、不更动核心成分的“三不原则”,以保持药物的本真与安全性。 从走街串巷的草药郎中,到医学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季德胜以四十年的躬身实践与科学精神,成就了中医药传承的一段佳话,他用一次次与死神擦肩的试毒,将千年草方带进现代医药的体系。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
历史趣闻星
2025-07-28 10:35: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