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急需稀土,蒙古二话不说立马挖了十万吨,可这边刚把稀土准备好,美国那边却突然说不用了。其实从一开始这场合作就是老美的计谋,就是为了破坏中蒙的稀土关系! 听起来像是一场简单的贸易误会,其实不是。一场稀土合作,从高调宣布,到尴尬收场,前后不过两年。蒙古花钱、出人、挖矿、运输,结果货到了,美国却变了脸。没有转圜,没有解释,只留下一句模糊的“不需要了”。挖了十万吨稀土的蒙古,站在矿堆边上,一时间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那一刻,合作的意义变了,背后的逻辑也浮出了水面。 一开始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蒙古的稀土资源虽然丰富,但缺技术、缺设备、缺市场。美国急着“摆脱依赖”,蒙古盼着“产业升级”。看上去是双赢。但太顺利,反而让人忽略了问题的存在。2023年中,蒙古采矿部和美国签下一份《谅解备忘录》,没有具体金额,没有交货日期,只有一句话:要合作,共同推进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 这话说得漂亮,但其实就像一纸空头支票。可蒙古信了。不到两个月,总理奥云额尔登亲自出访华盛顿,重申合作决心。美方则一再表示“愿意支持蒙古建立稀土加工体系”,甚至暗示可以提供贷款、引进设备。这些承诺,让蒙古看到了走出资源依赖的机会。 蒙古开始行动。地方政府划地、审批、招标,一套流程跑下来,用了不到半年。设备从国外采购过来,工人加班作业,几座稀土矿一齐开挖。到了2024年底,第一批十万吨稀土装箱待发。运输计划已经安排,港口调度都接到通知。就等美方确认收货细节。 可就在这时,美国变卦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简短,说因市场调整、国内重组等原因,暂时不再接收蒙古稀土。没有解释,没有补偿,也没有谈判余地。蒙古一下懵了。矿挖了,钱投了,货准备好了,美方却连个转身的余地都没留。 这不是交易出了问题,是根本没打算真做交易。美国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拿稀土,而是让蒙古不要把稀土都卖给中国。这一招,叫“战略缓冲”。表面上合作,实则是制造不确定性,扰乱原有供应链。把蒙古的注意力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再突然抽身,让它陷入进退两难。 这不是第一次。过去几年,美国在全球多个资源产地采取过类似做法。在非洲,说要投资钴矿,计划画得很大,最后一分钱没出;在南美,口口声声要买锂矿,谈判一拖三年,最后突然转向澳洲。模式惊人相似:先承诺,后观望,最后撤退。 蒙古的问题在于太相信这场合作。十万吨稀土不是小数。开采、运输、仓储,每一个环节都耗资巨大。而且蒙古的稀土开采体系并不健全,原矿不能直接用,需要深加工。美国的承诺包括加工设施、技术转移,结果一个都没兑现。 但对美国来说,这样的操作无非是一种战术调整。毕竟,真正能影响稀土全球市场的,只有中国。而要动中国的稀土地位,光靠一两场合作是不够的。可制造话题、制造替代的舆论效应,哪怕只是短暂的,也能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压力。哪怕只是一场虚拟的供应链转移,也足以让资本市场波动,让谈判桌上的筹码换个方向。 变数发生后,蒙古也不是没有应对。面对突然“消失”的美国买家,它立刻重新联系中方,表示仍希望维持原有合作。同时,也加紧与俄罗斯的资源部门恢复沟通,希望通过区域性贸易弥补美方的缺位。 但问题已经留下。蒙古的资源产业,因为这场失败的合作陷入结构性错配。挖出来的稀土,没有地方加工;原定出口的货,没人收;预期中的美元融资,也无着落。地方政府面对堆积如山的矿石,只能先行封存,等待新的协议。 而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继续推动所谓的“关键矿产联盟”,宣称要建立“非中国主导”的稀土供应网络。但现实却是,几乎所有成员国都缺乏加工能力,原矿开采难度大,环保压力高,成本又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几十年形成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冶炼再到终端制造,已经不是一两场合作可以撼动的。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明知自己无法承接蒙古的稀土,却仍然启动合作。因为它的目标不是拿货,而是打乱局势。只要中蒙合作受阻,中国稀土出口稍微有点不稳定,美国的策略就算成功了一半。哪怕最后一克稀土都没进美国国门,它也赢了“战略主动权”。 蒙古成了这场较量中的牺牲品。它没有犯错,只是太急于摆脱单一依赖,太急于寻找“可靠伙伴”。而在资源博弈的世界里,可靠两个字,最不值钱。 到2025年中,局势基本定型。中美之间围绕稀土出口的谈判重新开启。蒙古也悄然调整政策,重返中俄合作框架。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场合作留下的教训,比任何一次失败的交易都要深刻。 没人会再轻易相信“战略合作”这种空话。蒙古不信,美国盟友也在观望。全球资源市场的博弈,远不是几纸合同能决定的。真正决定走向的,是技术,是能力,更是信任。 而这场“稀土风波”,不过是一个开始。
中俄大后方生变?俄罗斯发狠,中国已经做好打算,蒙古被踢出局?这个国家被称作是中俄
【5评论】【33点赞】
峰顶看浔城
对于这个反华国家,执行长期的穷蒙困蒙政策才是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