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之后,在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坚持下,蒋介石重建了74师。师长是出身黄埔四期的邱维达,在张灵甫手下做过副师长,正经的职业军人。邱维达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新74师树立士兵的战斗力。
邱维达,1904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家里不算富裕,小时候叫邱青白,后来改名维达,字立行,号醒孙。1919年因为闹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索性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毕业后投身国民革命军。他不是靠关系上位的公子哥,而是实打实的职业军人。早年在广州起义中崭露头角,抗战时更是打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一路到雪峰山战役,战绩硬得没话说。抗战胜利后,他升任74军51师少将师长,1946年改编成整编51旅,旅长还是他。1947年孟良崮一仗打完,74师没了,他被蒋介石点名重建这支部队,成了新74师的掌舵人。 孟良崮战役把74师打得七零八落,原先的精锐几乎死光,剩下的队伍乱得像一锅粥。新兵没经验,老兵跑散了,还有伤员和被俘后回来的杂牌军,士气低得没法看。邱维达接手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个大难题:怎么把这群乌合之众捏成一支能打仗的部队?更麻烦的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没停过。陈诚想从74师抽走57旅的番号,王耀武硬是保下来,临时从山东警备2旅和广东航空警备旅拼凑出57旅和58旅。邱维达能当上师长,王耀武推荐、蒋介石点头,靠的是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口碑。
邱维达不是坐办公室的将军,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战斗力。他喊了个口号:“为张灵甫雪耻”,这话听着简单,但很能鼓舞人,毕竟74师的老底子还有点荣誉感。他经常下部队,跟士兵聊,摸清他们的想法,顺便整顿纪律,把散漫的风气压下去。部队分了三个旅:51旅、57旅驻蒙城,58旅守阜阳。他盯着美式装备的分配,确保枪炮到位,还找来技术骨干教新兵怎么用这些洋玩意儿。训练上,他不含糊,定了个严格的日程:早上跑步拉体能,白天练队列和战术,晚上搞夜战和地形适应,实弹射击也不落下。他常去训练场盯着,谁偷懒当场骂,谁干得好当场夸,士兵慢慢有了点精气神。 1947年下半年,中原野战军在杨勇指挥下,带着两万人猛攻阜阳,58旅旅长罗幸理带着9000人硬扛。战斗刚开始,中野想速战速决,但58旅靠着工事和机枪顶住了,罗幸理沉得住气,调度有条不紊。邱维达也没闲着,赶紧从蒙城调51旅和57旅增援。援军晚上赶到,摸黑打中野的侧翼,趁乱一通猛攻,杨勇看形势不对,撤了。阜阳保下来,新74师的士兵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邱维达的指挥也让人刮目相看。这仗不大,但对新74师来说,是个翻身仗。
1948年,国共内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邱维达带着新74师上了淮海战役的战场。这场仗规模太大,国民党节节败退。1949年1月,战役第三阶段,新74师撑不住了,全军覆没,邱维达也被俘。他没被枪毙,反而被送到华东军政大学教书,连老对手杨勇都来看他,两人还处出了点交情。后来他被放出来,在江苏干过政府参事和政协委员,晚年写了本回忆录《沧桑记》,讲了自己从黄埔到内战的经历。1998年,他在南京去世,94岁,算得上高寿。 邱维达重建74师,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吹牛。他用的是实打实的办法:抓纪律、分装备、练硬功,再加上战场上的果断指挥。阜阳那仗证明他不是纸上谈兵,但淮海战役也说明,再能干的将军,碰上大势已去的局面也没辙。他这辈子打过硬仗,也吃过大亏,从黄埔走出来的职业军人,最后却在另一种身份下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