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

历史萌主驾到 2025-07-28 07:27:03

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在福建福州仓山一个普通家庭,家里12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父亲在邮局上班,工资勉强糊口,母亲忙着操持家务,小时候他常跟着去田里挖地瓜根填肚子。1946年,他考进三元县立中学,初二成绩单上代数99分,几何83分,国文92分,英文89分,化学88分,天赋初显。1948年,他进入福州英华高中,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数学老师沈元。沈元提到哥德巴赫猜想时,笑着说也许有人能破解,同学们哄笑,他却默默记在心里。 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教书。他讲课声音小,表达不擅长,学生兴趣不高,1954年被解聘回了福建。后来在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帮助下,他1955年回校当图书馆管理员。白天推书车,晚上啃数学书,他把书拆成单页塞口袋,走路也在背公式。1957年,他因“塔里问题”的论文被华罗庚看中,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在北京,他住过厕所改的小房间,凌晨三点起床,啃冷馒头钻研数学。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2”,也就是每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写成一个素数加一个最多有两个素因数的数之和。这成果叫“陈氏定理”,轰动世界数学圈。他没用高科技,就是靠笔和纸,在艰苦环境里干出了大事。 由昆1951年出生在湖北,1969年参军,1971年考进湖北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156医院当医生。1978年,她去北京309医院进修,碰上住院的陈景润。他在病床上看数学书,抬头跟她打招呼,两人聊着聊着熟了。从医患到朋友,再到恋人,感情自然生长。1980年8月25日,他们在北京结了婚,第二年12月,儿子陈由伟出生。 陈景润身体一直不好,1996年去世前,由昆一直守着他,照顾他。她不是那种高调的人,但这份陪伴特别真。丈夫走后,她带着思念活下去,1997年去了厦门大学,坐在陈景润的雕像旁,搂着雕像肩膀拍了那张照片。那一刻,她像在跟丈夫说说话。 1997年春,由昆来到厦门大学,雕像就在校园里,旁边有块石板,刻着陈景润和几个数学家的名字。雕像站那,手拿书,像在思考数学题。那天她穿件素色外套,坐下来,手搂着雕像肩膀,有人路过拍下这张照片。照片里没那么多花哨东西,就是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想念,简单又深沉。

陈景润1996年3月19日去世,享年63岁,把遗体捐给了医学研究。他走了,可“陈氏定理”还在影响数学界,论文被反复引用。1999年,中国出了80分邮票纪念“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2000年还有小行星叫“7681 Chenjingrun”,2020年又发了1.20元的纪念邮票。他的成就没被时间埋没。 由昆后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99年当上放射科主任,2000年拿了高级职称。她一个人带儿子,住北京老公寓,靠退休金过日子。她收拾丈夫的手稿,偶尔接受采访,平静地说起过去。儿子陈由伟受父母影响,学数学,考上大学,想接着父亲的路走。 陈景润的故事不只是数学,还有他跟由昆的感情。那张1997年的合影,像个记号,提醒大家天才也有普通人的生活。他的雕像在厦门大学,每年清明有人献花,学生老师路过都会看看。他用数学影响世界,也用人生感动人。儿子陈由伟也在努力,传承着这份精神。

0 阅读:47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来跟我一起了解更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