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再出丑闻,李在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国会下令彻查。 一段视频,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猝不及防地划开了韩国社会光鲜亮丽的“发达国家”外衣,露出其下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社交媒体上那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道出了无数人看到视频后的惊骇与愤怒。 视频的画面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感到生理性不适。在一家工厂的院子里,一名31岁的斯里兰卡籍工人,像一件货物般被工业塑料膜紧紧捆绑在一摞冰冷的砖块上。 随后一辆叉车缓缓驶来,叉臂轻车熟路地伸入砖垛之下,将他连人带砖一同吊起,悬在半空中来回移动。 整个过程持续了五分钟,而这漫长的三百秒,对于被悬吊者是尊严的凌迟,对于旁观者却成了一场助兴的表演。 视频中,其他韩国工友非但没有制止,反而爆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嘲笑和辱骂,还有人悠闲地举起手机,记录下这荒诞而残忍的一幕。 事件的起因,仅仅是这位斯里兰卡工人在组装零件时出了差错,导致生产线停摆了十五分钟。这微不足道的过失,换来的却是如此非人道的“惩罚”。 当总统李在明雷霆震怒,下令法务部、劳动部和警察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彻查此事时,涉事工厂却给出了一个更为冰冷的回应:这只是“员工间的不当玩笑”,并试图用一笔约合5200元人民币的“慰问金”来了结此事。 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与暴力行径轻描淡写为“玩笑”,这种傲慢与冷漠,比叉车本身更让人心寒。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类事件中,施暴者或许并不认为自己犯下了多大的罪过。 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绝非孤例,它只是韩国外籍劳工悲惨处境的冰山一角。 就在叉车事件引爆舆论的一个月前,6月24日,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的一家锂电池厂燃起冲天大火,吞噬了23条鲜活的生命,其中17位是我们的中国同胞。 调查显示,这些遇难者大多是通过中介派遣的临时工,他们甚至没有接受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对工厂的紧急出口布局一无所知。 这两起事件,一个关乎尊严,一个关乎生命,看似孤立,实则根出同源,都指向了同一个被漠视的群体——在韩外籍劳工。 他们被视为“会移动的零件”,是维持韩国基础产业运转的耗材,其价值被简化为劳动效率,而他们作为人的尊严与安全,则被选择性遗忘。 数字是不会说谎的。截至2024年6月,在韩外籍劳工数量已高达178万人。然而,这个庞大群体的工伤死亡率,却是韩国本地工人的三倍以上。 2021年的数据显示,他们仅占制造业劳动力的9%,却占据了意外死亡总数的18%。他们拿着只有韩国同事六成的工资,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从事着韩国人避之不及的“脏活、累活、危险活”。 他们被禁止在工作时说母语,只因被嫌弃“太吵”;他们住在没有浴室厕所的塑料大棚,甚至是被安排在充满污水的猪圈里,最终因硫化氢中毒而亡。 这些悲剧并非新闻,而是这个群体日复一日的现实。 究竟是什么将这些背井离乡的劳动者推入了如此绝望的境地?答案直指韩国的“雇佣许可制度”。 这张无形的法律之网,规定了外籍劳工在三年合同期内几乎没有可能主动更换雇主。这意味着,无论遭遇何种程度的欠薪、虐待或剥削,一旦反抗或举报,他们最先面临的不是正义的伸张,而是失去合法身份被遣返回国的风险。 这种制度性的权力失衡,将劳工的命运与雇主的“善意”紧紧捆绑,使其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丧失了最基本的议价能力和反抗勇气。 再加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能加入工会,他们的呼声,在巨大的社会机器轰鸣中,微弱得几不可闻。 制度的枷锁之外,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排斥。韩国社会对“单一民族”的推崇,使其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一种根深蒂固的隔阂与优越感。 在许多韩国人眼中,这些来自中国、越南、斯里兰卡的劳工,是来“分一杯羹”的异乡人,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工具,而非休戚与共的社会成员。 这种心态,使得歧视和霸凌被合理化,甚至被围观者以“玩笑”的心态消遣。当一个社会的成员对另一个群体的痛苦失去共情能力时,文明便出现了裂痕。 如今,韩国总统府网站上超过20万的请愿签名,显示了民间尚存的良知与正义感。李在明总统也提及韩国人曾经远赴海外打拼的血汗史,呼吁守护外来劳工的基本人权。 然而要真正改变现状,仅靠总统的怒火与民众的请愿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来源:韩国工地外劳被绑上叉车吊半空 李在明谴责:不敢相信 2025-07-26 12:46·新华社
韩国再出丑闻,李在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国会下令彻查。 一段视频,如同一把
波览历史
2025-07-27 21:13:57
0
阅读:86
用户12xxx43
棒子学习鬼子有要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