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愤怒了。俄乌谈判桌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一句话直接把舆论掀了个底朝天——俄方已经向乌克兰移交了7000多具乌军遗体,并且计划再送3000具。消息一出,乌克兰国内瞬间炸开了锅。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政府始终对外宣称乌军死亡人数“不到5万”。但俄罗斯用实实在在的实体打破了这个谎言。根据伊斯坦布尔谈判达成的协议,俄方从6月开始分批向乌方移交遗体:6月6日首批1212具运抵边境,随后三天每天1200具,到7月累计移交7000具。 这些裹着白布的遗体被冷藏车整齐排列在边境,欧洲记者拍摄的视频里,白色尸袋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破碎的家庭。 乌政府的应对显得慌乱而矛盾。一方面,乌战俘待遇协调总部紧急发文,称俄方递交的名单不符合“全部换全部”原则,导致无法接收;另一方面,民间组织通过DNA比对发现,部分遗体身份与乌军方登记的“失踪人员”重合。 乌克兰2023年出台的抚恤金政策规定,每名阵亡士兵家属可获1500万格里夫纳(约合260万元人民币)补偿。若接收7000具遗体,政府需立即支付1050亿格里夫纳,这相当于乌克兰2025年4月全部财政收入的123%。这种“死不起”的困境,让乌政府陷入道德与现实的双重绞索。 民众的愤怒如火山喷发。7月22日,基辅、利沃夫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人群举着“还我儿子”“停止谎言”的标语冲击政府大楼。一名抗议者在采访中哽咽道:“我的丈夫已经‘失踪’三年了,现在才知道他早就躺在俄罗斯的冰柜里!” 这种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社交媒体上“泽连斯基的冰箱”成为热门话题,民众用黑色幽默讽刺政府将士兵遗体当作政治筹码冷藏。 俄罗斯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计算。早在6月2日第二轮谈判中,俄方就提出以“6000:6000”模式交换遗体,但乌方拒绝后,俄方转而单方面移交。这种“人道主义牌”打得巧妙——既占据道德高地,又将乌克兰逼入绝境。正如俄总统助理梅津斯基在谈判后所说:“我们连尸体都准备好了,乌方却连基本的人道责任都不愿承担。”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削弱乌克兰的国际支持。西方对乌军援的前提是“乌克兰有获胜希望”,而真实伤亡数据曝光可能动摇金主们的决心。根据西方智库测算,若乌军实际死亡超过10万,美国国会通过新援助法案的概率将下降40%。 俄方深谙此道,在第三轮谈判中特别强调:“这些遗体证明乌克兰已无力维持战线,继续战争只是无谓消耗。” 谈判桌上的施压同样明显。俄方多次提议24-48小时停火以收集遗体,但乌方以“前线局势复杂”为由拖延。这种拉锯战让乌方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欧盟外交官私下表示:“当俄罗斯在运送尸体时,乌克兰却在争论名单格式,这让我们很难继续为其辩护。” 更微妙的是,俄方通过公布部分士兵身份,将战火引向乌克兰社会内部——敖德萨一名阵亡士兵的家属在电视上质问:“为什么我的儿子在顿巴斯战死,而寡头的儿子却在西班牙度假?” 面对滔天民意,泽连斯基政府慌忙启动“灭火程序”。7月19日,乌总统宣布改组内阁,前总理什梅加尔改任防长,试图通过人事调整转移矛盾。但民众并不买账,抗议者在总理府外高喊:“换汤不换药!” 乌国家安全局7月21日突袭国家反腐败局,指控其员工“通俄”,这种“贼喊捉贼”的操作让西方盟友也看不下去——G7驻乌大使联名发表声明,对乌政府“破坏民主机制”表示严重关切。 国际援助的不确定性加剧危机。美国虽承诺继续军援,但特朗普政府要求乌克兰“用胜利证明价值”。一名白宫官员私下透露:“如果乌克兰连阵亡士兵都处理不好,我们凭什么相信他们能打赢战争?” 这种压力下,乌政府不得不玩起“数字游戏”——7月25日,乌国防部突然将阵亡人数上调至8.2万,但民众发现新增的3.2万人中,有2.1万来自“失踪名单”。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反而让更多人质疑政府的诚信。 最残酷的现实在于,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俄罗斯每移交一具尸体,都在乌克兰社会伤口上撒盐;而乌克兰每拒绝一次接收,都在消耗最后的道德资本。
就在刚刚,俄罗斯传来重大决定!马特维延科说:“明年将开始与乌克兰进行复杂
【1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