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除夕,毛主席一个葱花饼刚吃一半,突然脸色大变,吩咐工作人员立刻把厨师叫来,问他在这饼里放了什么? 又是一年除夕夜,中南海厨房的灯亮得比平时早,程汝明系着围裙站在案板前,手里攥着块肥肉,心里却想着前阵子毛主席刚下了令,困难时期伙食标准得降,肉菜一律不准上。 可他跟了毛主席这些年,知道领袖白天黑夜地批文件,身子骨哪离得开营养? 眼瞅着面团和葱花在案板上摆着,他忽然灵机一动:葱花饼是主席爱吃的,要不就把肉藏这儿? 程汝明是山东人,打小就爱吃葱,刚进中南海时,总想让不爱吃葱的毛主席也尝尝这口鲜。 1958年那次试做葱花饼,他心里直打鼓,就放了点葱花、盐和五香粉,没成想毛主席吃完竟直咂嘴。 打那以后,葱花饼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可这回不一样,肉是“违禁品”,得藏得严实。 他把肥肉切成小块,在锅里慢慢熬成透亮的猪油,又剁了几个肉丁混在葱花里。 和面的时候,他把猪油一点点拌进去,手上的劲儿不敢大也不敢小,就怕面里起了疙瘩露了馅。 傍晚开饭,程汝明端上葱花饼时,手心全是汗,毛主席拿起一块咬了口,眼睛亮了亮,冲他笑着说:“程师傅的大饼做得香!” 那天晚上,主席吃了两块饼,喝了碗小米粥,话比平时多了几句,程汝明站在旁边看着,心里又暖又悬。 没过多久,这肉葱饼还是暴露了,程汝明心里咯噔一下,也没辩解,默默把案板收拾干净。 他懂,不是饼不好吃,是主席不想搞特殊,那时候外头多少老百姓连窝头都吃不饱,自己碗里藏着肉,主席这心里头不安生。 毛主席的饮食向来就简单,程汝明在他身边待了22年,记不清多少回除夕,桌上摆的就是三荤两素一个汤,连像样的硬菜都少见。 有一年除夕中午剩了点红烧肉,晚上开饭时,毛主席指着厨房方向说:“中午那点剩菜,热了端上来。” 程汝明赶紧照办,看着主席就着剩菜喝粥,心里头又酸又敬——这可是堂堂国家领袖,搁谁家过年不添俩新菜?毛主席确认为“不浪费”比“讲排场”重要多了。 中南海另一个厨师康辉也常跟人说,毛主席家的饭,比普通老百姓家还实在。 他就陪主席过过一次春节,桌上摆着饺子,比平时多了俩荤菜,孩子们围过来闹哄哄的,跟街坊邻居过年没啥两样。 主席吃饭有忌口,不吃酱油,说是小时候在酱油作坊瞧见死老鼠,留下了阴影;牛羊肉不爱吃,鸡也不碰。 有回康辉想试试,挑了最嫩的鸡胸肉剁成泥,裹上淀粉煎得金黄,浇了点汁儿,菜端上去,主席夹了一筷子,嚼着嚼着说:“这菜做得不错。” 康辉心里乐了,可后来炒了个花刀猪肚头,又脆又嫩,主席却皱着眉说:“别让师傅在刀功上费这劲,有这功夫不如多看看书。” 他这才明白,主席不稀罕那些花里胡哨的,菜做得实在比啥都强。 毛主席的伙食费,每月都得从工资里扣,程汝明总想着怎么能又省钱又对味。 就说主席爱吃鱼,逢年过节他就做鱼头豆腐,鱼头熬出白汤,豆腐炖得入味,看着简单,却鲜得很。 主席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放下筷子说:“这菜好。” 程汝明知道,主席不是不懂得享受,是心里装着老百姓,那时候国家穷,他总说“干部得跟群众一样过日子”,这话不光挂在嘴边,更落在饭碗里。 1962年春节,毛主席要请溥仪吃饭,还叫了章士钊几位老先生作陪,主席特意交代:“家常便饭就行。” 那天桌上摆的,也就是几碟湖南辣椒、苦瓜、豆豉,主食是大米饭加馒头,唯一能算“体面”的,是一瓶葡萄酒。 要知道,那会儿国宴上鲍参翅肚都不稀罕,可主席觉得,待客的诚意不在菜多贵,在心里的尊重。 程汝明总想起藏肉的那回,自己是心疼主席的身子,可主席叫停,是心疼老百姓的日子。 这种时候,他自己碗里多块肉,就跟踩在老百姓的肩膀上似的,心里不安,所以那葱花饼里的肉,藏的是厨师的疼惜,停做的命令里,藏的是领袖的担当。 毛主席每月工资就那么多,伙食费扣完,剩下的还得接济老家亲戚,程汝明每次去领菜,都精打细算,买鱼专挑个头小的。 有人说,当领袖的,吃点好的不算啥,可毛主席不这么想,困难时期,他听说老百姓吃不饱,自己先把口粮减了一半,后来连肉都几乎不碰。 领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是跟老百姓一样会饿、会疼,却宁愿自己多扛点苦的人。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很多人知道毛主席,却不了解
【14评论】【112点赞】
zxa
伟大领袖真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