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17日,凌晨三时许,连日战火不断的老山地区,在黑夜中异常寂静。正在

历史探索者 2025-07-27 10:50:03

1986年8月17日,凌晨三时许,连日战火不断的老山地区,在黑夜中异常寂静。正在三号哨位值岗的李万华和拓永红,发现越军分别从三个方向正在向他们驻守的211阵地偷偷摸进。

1986年8月17日凌晨三时许,连日战火不断的老山地区却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三号哨位的李万华和拓永红正瞪大眼睛盯着前方。突然,他们察觉到越军正从三个方向偷偷摸向211阵地。这片刻的发现,成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李万华,1964年10月生在甘肃古浪县一个山窝窝里的小村子。家里种点小麦和玉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从小就帮着干农活,挑水劈柴放羊,练出一身硬朗的力气。小学成绩一般,但人缘好,村里人提起他都说这小子乐于助人,笑眯眯地帮邻居干这干那。18岁那年听说征兵,他二话不说就报了名,想当兵报国,也给家里争口气。1983年,他进了兰州军区第47军139师415团二连,成了解放军的一员。

刚入伍,李万华被分到炊事班,天天挑水和面,半夜洗锅刷灶,活儿虽累他从不偷懒。可他心里总惦记着上前线,羡慕那些扛枪的战友。1984年,他主动申请调到战斗班,连队领导看他态度坚决就同意了。军事训练他底子薄,但他硬是拼了命地练。早上五点爬起来练射击,夏天晒得满头汗,冬天冻得手脚麻,衣服磨破了皮也破了,他咬牙挺着。晚上别人睡了,他还擦枪拆零件,练到手熟。努力没白费,全连考核他射击拿了前几名,还得了“优秀义务兵”的称号。 拓永红,1965年生在甘肃另一个县的农村,家里五口人,老爹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小时候听老爹讲英雄故事,他打心眼里想当兵。个子瘦但跑得快,村里长跑比赛老拿第一。1984年,19岁的他应征入伍,和李万华分到一个连队。他话少,但干活实在,训练从不含糊。跟李万华混熟后,两人常一块儿练投弹刺杀,互相较劲。拓永红眼尖,站哨时总能发现点不对劲的地方。1986年春天,他们一起上了老山前线,守211阵地的三号哨位,还一块儿拆了35枚地雷,胆大心细。

1986年8月17日凌晨三时,老山地区刚打过仗没几天,211阵地是块硬骨头,位置高,能俯瞰越南北部河江省,双方都盯着。三号哨位在阵地边上,周围全是陡坡和密林,看得不太远。李万华和拓永红站岗,手里攥着56式步枪,耳朵支棱着听动静。地面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空气里还有火药味儿。 就在这时候,李万华听到了点不对劲的动静,像树枝被踩断的声音。他立马警觉起来,眯着眼看过去。果然,黑乎乎的夜里,十几个越军分成三路,猫着腰往211阵地摸过来。李万华赶紧拿电台报告连部,说敌军三路靠近,请求指示。连部让他们盯着点,等增援。可还没等来人,他们就发现一队十二个越军离一号二号哨位不到五十米,手里的家伙都快能看清了。 情况紧急,李万华果断开枪,打中了领头的越军,拓永红紧跟着又干掉一个。枪声一响,其他越军慌了,有三个撒腿跑回林子里。可这也暴露了三号哨位的位置。另一队七个越军早就埋伏在旁边,离他们才二十米,反应过来就扔了俩手雷。爆炸来得太快,拓永红被震倒,头磕在石头上,血流了一脸,当场晕过去。

李万华也被弹片打中头和胸,血糊住了眼睛。他硬撑着爬到掩体后,继续开枪,打伤了一个越军的腿,逼退了他们。可越军不死心,叫来炮火,一发炮弹直接砸在哨位上,把一切炸了个粉碎。 爆炸停了后,增援的战友冒着炮火冲上来,三号哨位已经炸得不成样子,地上全是坑。李万华和拓永红被找到时,还攥着枪,身上全是血和土。战友们把他们抬下去,送回后方。他们用命换来了时间,一号二号哨位没丢,211阵地保住了。后来部队反击,把越军赶了回去,阵地稳住了。 李万华和拓永红被追授“革命烈士”,遗体埋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和其他战友葬在一块儿。每到清明节和8月17日,当地人都会去献花,陵园的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李万华家里拿了抚恤金,村里给他立了个碑,乡亲们老聚一块儿念叨他。拓永红的老爹伤心归伤心,但也骄傲,说儿子干了他没干成的事。他们的故事进了部队教材,激励新兵。1986年秋,北京军区第27军接手老山,守着这片地,他们的事迹成了老山战役的一个缩影。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