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负责人拒绝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

趣叭叭呀 2025-07-26 13:47:26

1938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负责人拒绝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然而,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被录取.....   1939年初冬,有一张泛黄的合影里,站着一群身穿军装的青年学员,他们的神情坚毅,眼神充满斗志,而在他们中间,一位年龄明显偏大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站得笔直,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刚强,这并不是一张普通的军校留影,因为照片上的那位女性,正是当年黄埔军校中最年长、也是最特殊的学员——周咏南。   她出生在1900年的湖南祁东,原本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千金,家中重视教育,自幼便请了先生教她识字、读书,甚至还请了武师教她拳脚功夫,那个年代,女孩子能读几本书已是难得,而她却文武兼修,琴棋书画都不在话下,这样一个女孩,在当时的乡里可谓鹤立鸡群。   十九岁那年,她嫁入当地有名的黄家,丈夫黄延庆是学者之后,一时是才子佳人的好姻缘,但好景不长,她的丈夫在儿子还不足一岁时就因病去世,留下她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儿子黄天,为了生活,她开始担任小学教员,靠着微薄的薪水撑起一个家,尽管生活清苦,她依然坚持自修,不仅要教孩子们识字,也要让自己的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1937年,战火彻底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七七事变”后,日本的侵略步步逼近,南方也开始遭受空袭,一次上课时,敌机轰炸突如其来,她来不及多想,赶紧拉着教室里的孩子们躲进防空洞,自己却被飞溅的瓦片划破了手背,从那以后,她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安心站在讲台上,她看着一个个学生因战乱辍学,看着村庄被轰炸后的废墟,心中积压多年的忧国之情终于喷涌而出。   1938年底,黄埔军校在衡阳招收第十六期学员,这是一次面向全国各地青年的特殊招生,要求极为严格,那一年的冬天尤其冷,积雪没过脚面,她带着刚满18岁的儿子黄天,从祁东出发,一路步行赶往衡阳报名点,那天的招生现场挤满了穿着单薄、神情紧张的年轻人,而她,一个年近不惑、衣着朴素的母亲,站在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兀。   尽管早已知道年龄不符合要求,她还是把报名表递了上去,工作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接受,但她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招生委员会,她的经历和决心被上报到了上级,经过反复讨论,学校破例同意她入学,就这样,她和儿子一起走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成为一对真正的“母子同窗”。   军校生活并不轻松,每天的训练从清晨开始,体能、战术、武器操作一样不落,她从不因为年纪大而要求特殊照顾,反而比年轻人更刻苦,刺杀训练中,她一次次冲在最前面,反应迅速、动作干脆,几次考试都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有人体力不支倒下,她却咬牙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教官们对她刮目相看,连一向苛刻的考评员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女学员的表现不仅合格,甚至是出类拔萃。   几个月后,她和儿子顺利毕业,她被任命为第九战区政治部的中尉干事,很快又承担起组建“女兵连”的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要把后方的军属妇女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参与战地支援,她带领女兵们学习枪械、包扎、战地救护,甚至还亲自编写了训练手册,手册中不仅有操作讲解,还有插图标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她的认真与专业。   1943年,日军大举进攻常德,她主动请求随部队前往前线,在津市防线,她带着女兵连坚守阵地,腿部中弹后依然没有退下火线,她指挥女兵们挖战壕、运弹药,还亲手开枪击毙多名日军,在战场间隙,她常常写诗抒发情感,鼓舞士气,一首首诗句流传在女兵中间,成了战斗间隙最温柔的力量。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事结束,她没有留恋军功和职位,反而第一时间申请退伍,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她回到了白地市中心小学,再次站上讲台,继续教书育人,她从未向学生夸耀自己的军旅经历,只是悄悄把战场上的经验转化为课堂上的责任感。   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起,国共内战爆发,局势再度紧张,她的儿子黄天当时已在国民党军中任营长,她为此忧心不已,多次写信劝儿子脱离军中,然而军中纪律森严,他的辞呈多次被驳回,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黄天随部队一起起义,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她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新中国成立后,黄天转业到地方部门工作,一直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而她,则继续在讲台上默默奉献,直到1960年代才退休,她留下的,不仅仅是书法作品和战地手册,还有一段段鲜为人知却真实生动的历史。   多年以后,家人将她的军装和诗集捐给当地博物馆,她的曾孙在清明节将战地诗歌复印件摆在祖坟前,表达敬意,祁东的电视台也曾报道过她的事迹,那些年,档案馆在整理抗战资料时发现了她亲笔写下的训练笔记,笔迹工整,内容详实,连如何用绑腿布止血都画得一清二楚。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