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100多亿元的财产,其中包括,

品古观今呀 2025-07-26 13:42:33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100多亿元的财产,其中包括,1300多万两白银和无数家产,可是,42年后,他的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大宅,临死前,腹中一粒米也没有。   盛家曾是清末民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家产之丰,堪称天下第一,这个家族的奠基人盛宣怀,一生运筹帷幄,不仅是中国近代实业的开山鼻祖,也是晚清政坛的重要角色,他创办的招商局、电报局、汉阳铁厂、通商银行等机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关键进程,到了晚年,他手中掌握的资产已经超过清政府国库的总额,仅现金就有1300多万两白银,为了防止家业散尽,他特地立下遗嘱,将财产一分为二,一半分给五房子孙,一半存入“愚斋义庄”用作族人赈济与慈善,他还特别交代丧事要从简,要求穿僧衣、薄殓入葬,不设排场。   但这一切的安排,很快被现实打了个大耳光,盛宣怀去世后,家族内部并未严格执行他的遗愿,葬礼耗资三十万两白银,整整持续了四个多月,送葬队伍从愚园路出发,长龙绵延几里,走在黄浦江边前头的仪仗队已经到达时,后面的队伍还未出门,这场盛大的送别不仅让街头交通停摆,也彻底暴露了盛家的财力,引来各方觊觎。   而更大的隐患,则藏在盛家的下一代,盛宣怀的第四个儿子盛恩颐,是家族败落的关键人物,他出生于1896年,是盛宣怀老年才得的儿子,也是慈禧太后钦赐名字的“国之宠儿”,前面三个哥哥早夭,他自然成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小少爷,自幼锦衣玉食,成长在奢华的庭院中,父亲为他请来最好的老师,甚至包括后来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他还被送去英国和美国留学,接受西式教育。   可惜这些年并未让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留学期间,他沉迷享乐,读书无心,回国后更是迅速滑向奢靡之路,刚接手家业不久,他就在上海购入全国第一辆进口奔驰汽车,车身镀银,车牌号是“4444”,他对外声称,这是盛家的排场,不必讲价,他还娶了十一房姨太太,为每人配备花园洋房、进口汽车,佣人伺候,家中仆人多达百人,出入皆有随从簇拥,他养赛马七十五匹,设马厩专人看管,光是马匹的日常开销,就能抵得上普通家庭几辈子的积蓄。   他的生活作风,几乎是“挥金如土”的典范,他常常白天睡到日上三竿,下午才起床,银行已关门,便随手从家中拿出一件古董去当铺换钱,第二天再派人去银行取现赎回,然而,他赎回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多半在赌场醉倒,根本无心顾及这些小事,时间一长,连当铺老板都认准了他这套“套路”,笑着接下古玩,等着第二天再赎,只是这“第二天”往往一等就是永远。   最为致命的是他的赌博癖,上海的赌场几乎都熟悉他的大名,他曾在一夜之间,把北京路、黄河路一带的一百多套房产全部押上赌桌,这些正是父亲盛宣怀留下的核心产业,价值数百万两白银,可惜手气极差,天亮时,盛家的管家已跪在赌场门口,颤抖着接过一叠地契转让书,而他却毫不在意,伸个懒腰,像是输了几文铜钱。   更糟糕的是,他不仅败光了自己分得的遗产,还带头掀起了对“愚斋义庄”的瓜分风潮,本该用于家族赈济和慈善的资产,成了他和兄弟姐妹眼中的“后备金库”,他甚至鼓动妹妹盛爱颐也参与分割,义庄的资金迅速被挪用,最终荡然无存,原本设计用来维系家族长久发展的制度,被他亲手拆解。   到了1930年代,战乱与经济崩溃接踵而至,盛家的产业遭受重创,上海的房产被查封,票号倒闭,股票作废,连仆人都纷纷离开,盛恩颐从昔日的“盛四爷”,沦为靠变卖古物度日的落魄旧人,抗战时期,他为了求生,在上海成立“宏济善堂”,名义上行善,实则与日伪势力勾连,甚至涉入毒品运输,这种短暂的转机并未带来真正的重生,抗战胜利后,他的财产被彻底清算,曾经掌握的所有资源一夜归零。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与政策调整让盛家彻底失去最后的依靠,他搬进苏州留园的祠堂居住,这是祖上留下的园林原址,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再,他身体日渐虚弱,生活贫困,亲戚早已断绝来往,熟人避而不见,即使他曾是风光一时的名人,如今也只能靠邻居偶尔送来的稀粥度日,祠堂破旧漏风,冬天冷到骨头缝里,屋里连老鼠都不愿光顾。   195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苏州下了一场雪,他穿着破旧的长衫,躺在一张塌陷的木床上,盖着一床棉絮皮,前一晚没有水、没有火,也没有食物,他曾喊了几声,但无人回应,第二天,邻居敲门,无人应答,进屋一看,他已面色青灰,腹中空空,法医检查时发现,胃里连一粒米都没有,这个曾经身家百亿的家族继承人,最终死于饥饿,死在祖宅的门房之中。

0 阅读:89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