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沈阳药店老板王丙兆去闹市看杂耍表演。戏班里的猴子正表演各种人类技能,引来一片喝彩,他看的津津有味拍手叫好。哪料,这只猴子突然冲他扑来,抱住他的大腿泪流不止…… 这事儿,得从1912年深秋的奉天城说起。 那时候,大清刚亡,民国新立,年号是改了,但老百姓的日子还得照旧过。奉天城作为东北的中心,那叫一个热闹,街面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啥人都有。 在城里中街开药铺的王丙兆,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老板。这天得闲,听见外面锣鼓喧天,便循着声儿去看个热闹。 北市场,当时奉天城最火爆的娱乐中心,搭着个简陋的戏台子。一个耍猴的戏班正在卖力表演,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台上的猴儿,穿着身滑稽的小褂子,学人作揖、翻跟头、走钢丝,模仿得有模有样,引得看客们一阵阵叫好,铜板、赏钱跟下雨似的往台上扔。 王丙兆也看得起劲,觉得这猴儿通人性,挺有意思,跟着人群拍手叫好。 就在这时,怪事发生了。 那猴子本来正要表演下一个“绝活”,冷不丁地瞅见了人群中的王丙兆。它愣住了,手里的道具“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紧接着,它就像疯了一样,尖叫着,不顾班主在后面的呵斥,从台上纵身一跃,三两下就从人缝里钻了过去,径直扑向了王丙兆,一把抱住他的大腿,再也不撒手了。 周围的人都看傻了,以为这泼猴要伤人,吓得纷纷后退。王丙兆自己也懵了,低头一看,更让他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这猴子抱着他的腿,竟然在嗚嗚地哭,眼泪鼻涕蹭了他一裤腿。那哭声,不是动物受惊的尖叫,倒像是孩子见到亲人一般,充满了委屈和思念。 耍猴的班主又惊又气,赶紧拿着鞭子追过来,嘴里骂骂咧咧地要去抓猴子。王丙兆心里一动,拦住了班主,他蹲下身,仔细端详这只瘦骨嶙峋的猴子。 这一看,王丙兆的眼眶也红了。 这猴子,他认识。或者说,这本就是他家的猴子。 事情要回到三年前,也就是1909年。王丙兆的父亲从一个南方客商手里买下了这只小猕猴。那时候,小猴子刚出生没多久,怯生生的,王丙兆一家人都很喜欢它,给它取名叫“小慧”。 王丙兆的父亲是个老派的读书人,做生意之余,喜欢捣鼓些文房四宝。他竟突发奇想,想教这猴子读书写字。说来也奇,这“小慧”极通人性,在老先生的调教下,竟然真的能模仿人磨墨、递笔,甚至能用毛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出几个不成形的字。 这成了王家当时的一桩奇谈。王丙兆更是把“小慧”当成了家人,走到哪带到哪。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多后,王丙兆的父亲染病去世了。家里乱作一团,王丙兆忙于操持丧事和药铺的生意,一时疏忽了对“小慧”的照看。等他回过神来,“小慧”已经不见了踪影。 一家人找了很久,都以为它自己跑回山里了,谁也没想到,它竟然是被人偷走,卖给了耍猴的戏班。 这三年,对王丙兆来说,是继承家业、艰难打拼的三年。而对“小慧”来说,我们无法想象它经历了什么。从一个被宠爱的“家人”,沦落为江湖卖艺的工具,稍有不从,恐怕就是一顿毒打。它脸上的伤疤和瘦弱的身体,就是这三年苦难生活的见证。 我总在想,动物的记忆和情感,到底能有多深? 我们习惯了把人类的情感看作是最高级的,觉得动物只有本能。但王丙兆和“小慧”的故事,就像一记耳光,打在了很多人的脸上。那只猴子,它没有忘记。它没有忘记那个曾经教它“写字”的老主人,没有忘记那个把它当家人的年轻主人。 它在嘈杂的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王丙兆。那种扑过去的决绝,那种失而复得的激动,那种抱住大腿不撒手的依赖,还有那委屈的泪水,哪一样是“本能”二字可以简单概括的?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王丙兆看着“小慧”的样子,心疼得不行。他当即对戏班班主说,这猴子他要赎回来。 班主一听,眼珠子一转,立马狮子大开口。他说这猴子是他的“摇钱树”,一身的绝活,没个几十块大洋,想都别想。要知道,在1912年,几十块大洋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 王丙兆二话没说,直接答应了。他让伙计回家取钱,自己就蹲在地上,一直抚摸着“小慧”的头。那猴子呢,也乖巧地依偎在他身边,寸步不离,生怕他再消失一样。 周围的看客们,听明白了前因后果,也都议论纷纷。有人感叹王老板仁义,有人可怜这猴子命苦,还有人指责那班主心黑。舆论一下子倒向了王丙兆这边。班主看着白花花的大洋,又顶不住周围人的压力,最终还是把“小慧”卖给了王丙兆。 王丙兆抱着“小慧”回了家。据说,“小慧”回到熟悉的环境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当年老主人教它“写字”的书房,像从前一样,为人磨墨。 看到这一幕,王丙兆再也忍不住,当场泪流满面。物是人非,猴亦有情。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奉天城流传了很久,还被记载在了《盛京时报》上。
1912年,沈阳药店老板王丙兆去闹市看杂耍表演。戏班里的猴子正表演各种人类技能,
青史微言
2025-07-26 00:1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