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两个地下党员就要被押赴刑场,监狱看守突然凑过来说:“我能救一个,你们

香茶品岁 2025-07-25 20:57:02

1935年,两个地下党员就要被押赴刑场,监狱看守突然凑过来说:“我能救一个,你们快点商量下,救谁合适?”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生机,也是一道残忍的难题。牢房里的两个人,是刚刚被捕的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和他的同事、省工委委员刘茂隆。 两个人几乎同时开口,都拼命地想把活下去的机会推给对方。 他们被捕才几个月。红军主力刚撤离,贵州的地下工作就全压在了林青的肩上。可叛徒的出卖,让他和刘茂隆一起落入了国民党的手里。敌人把他们当成了大鱼,先是高官厚禄地劝降,看他们不为所动,接着就是残酷的刑讯。 皮鞭、烙铁,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敌人只想从他们嘴里撬出整个贵州地下党的名单。但无论怎么折磨,这两个人都像钉死在椅子上一样,一个字也没吐。 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完全一样的硬骨头,所以谁生谁死,跟勇气无关。 现在,潜伏在监狱里的同志董文清冒死传来消息,组织要救人,但条件极端困难,只能救一个。时间紧迫,必须立刻决定。 刘茂隆急着说,你是书记,是组织的大脑,你必须活下去,领导大家继续干。 但林青摇头了。他心里清楚,自己是省委书记,是敌人最想抓的大鱼。 敌人死死盯着他,想救他,几乎不可能。自己活着,就是最大的目标,会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他留下,反而能拖住敌人,给同志创造机会。 而刘茂隆不一样。他是个作家,一杆笔能做枪使。救他出去,希望更大,对组织的未来也更有用。让他活着,革命的火种就能传下去。 他看着刘茂隆,用省委书记的身份,下了最后一道命令:你走,我留下。这不是商量,是命令。 董文清执行了命令。在一个雨夜,刘茂隆被悄悄带出了监狱,拿到了逃亡的物资和路费。 敌人发现人跑了,把所有怒火都倾泻在林青身上。最后的折磨更加残酷,但他们什么也没得到。1935年9月11日,黔驴技穷的敌人将年仅24岁的林青押赴贵阳六广门刑场。 他高喊着口号,倒在了枪声中。 刘茂隆活了下来,他没有辜负这份用生命换来的机会。他到了上海,改名刘雪苇,拿起笔继续战斗,一生都在文化战线上工作,直到1998年去世。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林青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那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种信仰。个人的生死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对整个事业最有利。林青的选择,就是这种信仰最直接的证明。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那样的抉择,也很少会面对那样的生死考验。但每次读到这样的故事,还是会想,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选? (来源: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林青2018-10-04新华社)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