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5岁逃婚成上海名媛,转身赴延安演抗日剧,成延安第一美女,让美国医生因她留华一生,她为何放弃繁华?又凭啥成 红色武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浙江舟山,1920年的冬天,周素珍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她的童年在高墙深院中度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学会了缝纫、书法和英语,家人希望她成为一个聪明又温顺的大家闺秀,嫁给合适的人,过安稳的一生,然而,她不愿意成为别人命运中的配角。 15岁时,她被安排嫁给一位绸庄少东家,那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却让她感到窒息,一天清晨,她将绣着鸳鸯的嫁衣塞进箱底,带着偷偷攒下的二十块大洋悄悄离开家,她没有回头,只记得那天舟山的海风很冷,码头上的汽笛声却像在催促她走向另一个世界。 她坐船到了上海,在这个陌生而喧嚣的城市,她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她剪掉了长发,改名为“苏菲”,这个名字在她心中意味着“自由”,她在法租界打工,住在阁楼,生活拮据,却第一次尝到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滋味。 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一个话剧团,起初只是帮忙搬道具,但她每天都观察演员排练,看着人们在舞台上变换身份,说出那些她从未敢说出口的话,她开始尝试表演,第一次登台就因为紧张忘词被训斥了,但她不肯放弃,第二次,她演一个渔家女抗婚的片段,哭得眼泪鼻涕一把,却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一个导演看中了她,将她选入电影《海葬》的剧组。 电影上映后,她成了上海滩的新宠,报纸刊登她的照片,百货商店里出现了同款发型和旗袍,她成了“苏菲小姐”,走在十里洋场,脚步轻盈,眼神坚定,可她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清楚这个时代正在往哪里去。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炮火打碎了城市的表面繁华,也冲垮了她的安稳生活,她继续在舞台上演出,剧目换成了抗战题材,一次,她在《在风中》里演一位失去家园的母亲,哭到声音哑了,观众却站起来鼓掌,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力量,但也清楚这份力量正被某些人盯上。 很快,她被特务列入监视名单,她没有犹豫,烧掉了所有剧照,和朋友告别后,带着一张被折皱的联系图,混在难民中离开了上海,她辗转到了西安,靠着介绍信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那里的油灯昏黄,空气里是药草和尘土的味道,她第一次穿上灰布军装,没有抱怨,反而觉得像披上了盔甲。 1938年春,她到达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这里没有华丽舞台,只有露天剧场和黄土坡,她排练的是抗战话剧,演出用的是木头枪,观众是带着绷带的伤兵,她演《放下你的鞭子》,每次演到高潮,台下总有战士流泪,她开始意识到,舞台不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点燃希望。 生活很苦,黑面馍干得像石头,冬天零下十几度,冻得她每晚睡觉都要裹好两层棉被,有时候演出途中遭遇轰炸,她和队员们就躲进山沟,等警报解除后继续登台,她的手指冻裂,脸上起了冻疮,但她从未缺席一场演出。 也是在延安,她遇到了马海德,一个来自美国的医生,他每天忙着给战士看病,换药时从不戴手套,苏菲因为高烧被送进卫生室时,他正好值班,他用草药救了她,后来也留在她的生命里。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就在窑洞前举行,没请宾客,没有婚纱,她穿着打补丁的灰布衫,他把美国护照封进木箱,把钥匙交到她手里,她没有说话,只是点头,他也没有许诺什么,只说他不会离开。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同留在中国,马海德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常年奔走在西南山区,苏菲继续从事文艺工作,转型为电影导演,她参与创作了《桥》,还独立执导了《孔雀公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学习,她用镜头记录真实,用艺术连接不同文化。 生活依旧不轻松,他们分隔两地时多于相聚,但彼此始终支持,她从不阻止他去偏远村庄,他也从不干涉她的创作,他们的爱没有大张旗鼓,只有默默并肩。 1988年,马海德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入延河,那天,苏菲带去一包野菊花种子,撒在河岸边,那是他年轻时向她求婚时送的花,她一直留着。 2000年,她回到延安,坐在重修的鲁艺旧址前,有人问她后不后悔放弃上海的繁华,她没有回答,只拿出一张发黄的纸条,那是1938年她写的入团申请书,末尾写着一句话:“我愿用一生证明,美的不只是旗袍,是能打碎枷锁的勇气,” 2023年冬天,苏菲在睡梦中去世,享年103岁,她的遗物中,有一本《我的丈夫马海德》的手稿,夹着一根干枯的野菊花梗,颜色褪去,但形状完好,那花,是她记忆里最珍贵的部分。 她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资料,但延安的老战士还记得她曾举着木头枪,在黄土坡上喊出的每一句台词,麻风病村的老人还记得她送去的录像机和药品,少数民族孩子们还记得她教他们唱的歌。 信息来源:《延安第一美女有多美?美国丈夫因她留在中国,为我国奋斗了一生》
1935年,15岁逃婚成上海名媛,转身赴延安演抗日剧,成延安第一美女,让美国医生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5 17:14: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