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熟睡中的冯运修,突然感觉家里被日军包围,他从枕头下摸出手枪,悄悄走到厨房,准备烧毁机密文件,但下一秒,日伪特务出现在了他家墙头! 北平受璧胡同响起激烈枪声,19岁的辅仁大学新生冯运修在这个夏夜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书写了文弱书生的血性担当。 这个戴眼镜的瘦弱青年,表面上是个普通学生,实际上却是抗日杀奸团的核心成员,他随身携带一支勃朗宁手枪,抗团的重要文件都藏在他家里。 冯运修的姨夫正是华北伪政权核心人物齐燮元,这位投靠日本的伪军司令恐怕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外甥正在他的掩护下从事抗日活动。 1940年7月7日,伪政权在中山公园举办“庆祝皇军圣战三周年”大会,主持这场汉奸集会的是吴菊痴,这个文人整天在报纸上吹捧日军侵华。 晚上集会散场后吴菊痴坐黄包车赶往报馆,冯运修骑自行车悄悄跟在后面,一路尾随到南新华街, 街头正巧遇上送葬队伍,唢呐声和哭声混成一片。 就在这嘈杂声中,两声清脆的枪响突然传来,吴菊痴当场毙命,等伪警察反应过来,杀手早已消失在胡同深处,这场精准刺杀彻底激怒了日伪当局。 他们疯狂搜捕相关人员,连参加宴请的评剧名角白玉霜都被抓了起来,一个月后冯运修家终于被包围了。凌晨时分,冯运修惊醒发现文件才烧了一半。 伪警察押着他父亲在门外喊话劝降,这个书生二话不说,抬手就给特务科长袁规一枪,接下来的枪战整整持续了一夜。右手被打穿后,冯运修换左手继续射击,根据抗团成员叶于良后来的证言,冯运修枪法精准,平时常以打猎为名秘密练习。 天亮时日军在厨房里找到了他,现场发现三支手枪子弹全部打光,地上散落着未完全焚毁的电报密码和抗团成员名单残页。 这个本该在9月走进辅仁大学课堂的青年,最终倒在了抗日的路上,日本宪兵队的审讯记录至今还保存在档案馆里,他们始终想不通为什么汉奸的亲外甥会如此决绝。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冯运修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民族大义,他父亲冯愰也曾暗中为抗团传递消息,在这个家庭里,血缘关系从来不是背叛民族的理由。 那个年代的北平城,日本兵端着刺刀在街头巡逻,汉奸们穿着华服招摇过市,普通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 但总有人不愿意低头,冯运修这样的青年学生,宁可用生命证明中国人的脊梁骨不会弯,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反抗侵略者,哪怕知道结局注定悲壮。 抗日杀奸团成立于1939年,成员多是北平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现代武器,没有完善组织,只有一腔热血和简陋手枪。 这些年轻人深知自己力量微薄,但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都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同胞的无声鼓舞。 冯运修牺牲后,抗团的活动并没有停止,更多的青年学生站了出来,继续着这场注定艰难的斗争,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气节。 那个烧文件的夏夜,那个不肯屈服的书生,已经成为这条胡同永恒的记忆,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现实,这些青年依然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他们的勇气来自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连最文弱的书生都能变成最锋利的刀,这种精神力量超越了个人的生死得失。 信源: 北京市档案馆《伪警察局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北伪政权档案》
1940年熟睡中的冯运修,突然感觉家里被日军包围,他从枕头下摸出手枪,悄悄走到厨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25 16:41: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