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这位三野的名将,于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根据当时的规定,所有开国将领都会提前收到授衔通知,以便为将军礼服的定制和授衔典礼做准备。因此,在准备前往北京参加授衔仪式时,王必成对自己能成为中将并不感到意外,心中满是喜悦。然而,当他得知老战友叶飞获得了上将军衔时,王必成的内心开始产生了不平衡:他认为自己和叶飞在战功、职务上都平等,为什么军衔上却有所不同?于是,他找到曾经的上级——三野时期的谭震林,表达了自己希望提升军衔的想法。
王必成曾担任第25军军长,在解放战争期间随粟司令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一位性格直率、敢打敢拼的将领,王必成从未对自己的军衔有过过多的要求。然而,在得知叶飞获得上将时,他觉得自己也有资格获得同样的荣誉。三野时期,“叶王陶”是粟总手下的得力干将,三人分别统领了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名声响亮。如果叶飞和自己在解放战争时并驾齐驱,那建国后为什么军衔会有所不同呢?王必成无法理解。更令他感到不满的是,另一位老友陶勇也升上了中将,而叶飞却在他们之上,这让王必成感到有些不公。他最终决定去找谭震林,寻求老上司的帮助,希望能通过谭震林争取更高的军衔。
谭震林是三野系统中的一位颇具威望的人物,他曾担任野战军副政委,资历深厚。王必成把自己的心声告诉了谭震林,列出了几点理由,试图让谭震林理解自己的处境。首先,他提到自己在1952年就被任命为浙江军区司令员,按理说,提升为上将并不为过;其次,他强调自己比叶飞早两年加入党组织,在时间上并不逊色,理应在军衔上有所平等;最后,他还提到自己曾参加抗美援朝,并在1953年担任过志愿军第九兵团代理司令员,获得了朝鲜颁发的勋章,而叶飞并未参加过朝鲜战斗。谭震林听后觉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决定去找负责评衔工作的罗帅,帮王必成争取一下。
然而,结果令谭震林和王必成都大吃一惊。罗帅不仅没有为他们提供帮助,反而严厉批评了谭震林:“你作为老同志,在这种集体工作中不应为个人利益出头!评衔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情况就改变最终的决定!”谭震林被批评后,感到非常尴尬,只得回去将情况向王必成如实汇报。听完后,王必成感到十分愧疚。为了自己的小小不平衡,竟然让老上司也受到了批评。他连忙向谭震林道歉,并开始反思自己。最终,他意识到,和叶飞在军衔上的差距是有原因的,自己不应再纠结于此。
事实上,叶飞的履历在综合能力上确实高于王必成。王必成提到的“同级别干部”,主要是指在抗战时期的某段时间。1940年,两人都曾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担任纵队司令,后来的“叶王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虽然两人曾同为指挥官,但叶飞的资历远远超过王必成。早在红军时期,叶飞就担任过师级干部,而王必成当时的最高职务不过是红军第89师副师长。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叶飞更是晋升为三野第10兵团司令员,而王必成一直在纵队司令、军长的职务上徘徊,最终才晋升为兵团副司令。由此可见,叶飞的职务和地位无论在职务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超过了王必成。王必成所提出的理由,未免有些片面。
罗帅的批评也有其道理。在50年代的军衔评定工作中,评选工作经过了长时间的仔细研究和考量,出现不公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因此,在自己有些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向上反映来改变结果,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值得一提的是,王必成虽然性格直率,但绝非自私之人。
在三野系统中,王必成一直以直率和仗义著称。1958年,粟司令受到了错误的批判,王必成毫不犹豫地在军委会议上出面为他辩护,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正直,这使得他在军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此外,王必成与叶飞、陶勇等人的友情也一直很深厚。虽然他曾对军衔排名有过些许不平,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至今,三野时期“叶王陶”的名声依旧响亮,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