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这俩老铁最近有点犯愁。
中巴 “特殊安全条款” 成绕不开的坎儿。
事儿得从 J-35A 说起。
这款咱自主研发的五代机,这两年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挺火。
巴基斯坦早就盯上它了。
双方从去年初就开始谈采购。
一开始气氛还行,毕竟有 JF-17 “枭龙” 的合作基础。
那家伙,前前后后交付 150 架,成了巴铁空军的主力,光维修厂就建了仨。
按理说这次 J-35A 的谈判该顺利点,没想到卡在最后一步 ——“特殊安全条款”。
这条款一提出来,巴基斯坦代表团当场就皱了眉。
第一条,所有维修必须在中国技术人员监督下进行。
这让巴基斯坦那边有点不自在。
巴铁的空军基地里,地勤都是跟了 “枭龙” 十年的老手,拆个发动机跟玩似的。
现在突然说换 J-35A,拧个螺丝都得旁边站着中国技术人员?
第二条更敏感,战机搭载的计算机得植入不可破解的定位芯片。
巴铁这边直接就炸了。
倒不是怕咱知道飞机在哪儿,毕竟采购的是主战装备,部署位置本就不是秘密。
关键是 “不可破解” 这四个字。
他们试过找专家评估,这芯片要是真装上,等于给战机安了个 “远程开关”。
万一哪天信号断了,或者被第三方干扰,1.8 亿美元一架的大家伙,不就成了跑道上的铁疙瘩?
第三条,未经中国允许不得对机体进行任何改装。
这可戳中了巴铁的老习惯。
当年 “枭龙” 到手,他们自己加了个保形油箱,航程硬生生多了 300 公里;后来又换了国产雷达,探测距离提升 40%。
现在 J-35A 不让碰机体,等于捆住了手脚。
他们想在机翼挂架上装自家的空地导弹,不让改,这导弹岂不是白折腾?
其实咱这边也有难处。
J-35A 的隐身涂层技术,目前在全球能排进前三。
去年有外媒扒过,这涂层里掺了咱独有的稀土材料,雷达反射截面能压到 0.01 平方米,比美国的 F-35 还低两个数量级。
这技术要是流出去,光研发成本就得打水漂 —— 前前后后砸了 210 亿人民币,1200 名工程师干了八年才搞出来。
数据说话更实在。
2023 年,全球发生了 7 起军机技术泄露事件,有 5 起是通过维修环节。
某国出口的战机,就是因为当地维修厂偷偷拆了火控系统卖给第三方,最后被索赔 12 亿美元。
咱可不想走这老路。
J-35A 的航电系统里,有 137 项专利是咱独有的,其中 7 项还在保密期。
真让人随便拆,损失可不是钱的事儿。
巴铁那边也有自己的账。
他这次计划买 30 架 J-35A,算下来得 24 亿美元。
花这么多钱,还不能完全说了算,换谁都得掂量。
美国的 F-35 也问过,人家直接说 “不卖给巴基斯坦”。
理由是 “地区稳定”,其实就是怕技术通过巴铁传到咱这儿。
去年美国国务院的报告里写得明白,对巴基斯坦的军售要 “严格限制先进技术外流”,F-35 这种级别的,想都别想。
这么一看,绕来绕去,最合适的还是 J-35A。
僵局总得打破。
最近有消息说,双方私下开了个小会。
咱这边松了点口,说维修监督可以改成 “关键步骤” 监督。
定位芯片呢,加个双重加密,他们可以保留解密权限,但得签协议,只用在紧急情况下,而且每次解密都得同步给咱这边备案。
巴铁那边也退了一步,说改装可以不碰核心部件,机翼挂架、航电接口这些地方,能不能列个 “白名单”,允许他们在名单范围内折腾。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信任和利益的平衡。
咱怕技术外流,他们怕受制于人。
都是为了自家安全,没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