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用餐,就在他吃面时,进来一老农并点了一碗阳春面。不

品古观今呀 2025-07-25 14:21:48

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用餐,就在他吃面时,进来一老农并点了一碗阳春面。不料,老农面条上来后,陈毅拍桌而起:“把你们老板给我叫来……”

1949年上海刚解放没几个月,城里还乱哄哄的。

陈毅市长那天穿着旧褂子,带了两个穿便服的办事员,走进街边一家卖阳春面的小铺子。铺子里闹哄哄的坐满了人,跑堂的伙计吆喝声、吃面声混成一片。

陈毅和办事员捡了个靠窗的木头桌子坐下。

伙计颠颠儿跑过来,听口音是本地人,他张嘴就推荐招牌阳春面,说得活灵活现好像不吃就亏了本。陈毅冲办事员歪歪头,两人都要了阳春面。

伙计扭头朝厨房扯开嗓子喊:“一十!阳春面两碗!”这声吆喝听着古怪,陈毅抬了抬眼皮子。

面条热腾腾端上来时,面碗堆得冒尖,细面条卧在浓白汤里,上面浮着油汪汪的葱花和三五片薄肉片,看着就香。陈毅才拿起筷子,打门口弯腰钻进个老汉。

老汉穿着打补丁的土布衣裳,鞋帮子糊满了干泥巴,一看就是刚从城外头地里过来的。

他小心翼翼挪到角落空位上,喊跑堂的声音跟蚊子叫似的。

跑堂的伙计眼皮子都懒得抬,走过去时嘴里不耐烦地嗯了一声。

一扭头朝后厨喊话,调门儿却猛地拔高了:“十一!阳春面一碗!”

老汉那碗面等了老半天才端出来。碗里清汤寡水,稀稀拉拉的面条沉在碗底,别说肉渣,连葱花都像数着粒放的。跟陈毅桌上那冒尖的碗一比,简直就是清水碰上了荤汤。

树要皮人要脸,这差别对待做得太现眼。陈毅眉头拧成疙瘩,脸一下子沉了。

他筷子啪地拍在桌上:“叫你们管事的来说话!”

伙计看见陈毅身边站起来的便服人员神色不对,这才发觉惹了硬茬,慌慌张张往后头跑。

没一会儿面馆老板擦着汗小跑出来,瞧见这场面腿肚子都软了,腰弯得低低的。

老板结结巴巴道出实情:“一十”是给公家人备的好面,“十一”是应付老百姓的便宜货。他说是想巴结干部图个好照应,谁成想陈市长火眼金睛当场戳穿了戏法。

陈毅指着老汉那碗见底的清汤面,话头又沉又硬:“上海城刚接过来,百废待兴,全指着群众同心同力搞建设。你们搞这一套,干部老百姓两样对待,这不是挖新社会的墙脚吗?”

他当场勒令老板给老汉赔不是补足面份,所有铺面立即改掉这歪风。

老板脑袋点得捣蒜似的,给老汉连上了三碗真材实料的肉片面才算完。

这桩小事就像往滚油锅里泼了水。不出三天,市里派专员暗查了几十条街的大小馆子,但凡发现挂“干部专用”牌子或搞两样汤水的,一律停业整肃。

工商部门贴出新规章,大字写着“主顾不分贵贱,吃食足斤足两”。老百姓们拍手称快,都知道新来的市长眼睛亮堂。

事情过去七十多年,这碗阳春面的故事倒比面馆还长命。陈毅的儿子陈昊苏这几年参加上海解放纪念会时,和人拉家常还会说起他父亲当年查面馆的事。

陈昊苏觉得他父亲最看不惯官僚作风,哪怕一碗面条上的小动作也能较真儿。一石激起千层浪,旧档案这几年还翻出陈毅当年亲手批的整改文件,上头墨笔字迹又浓又重,写着让工商系统揪出所有弄虚作假的门店。

最近上海地方志馆还在资料墙上挂了老故事插画,插画里的旧面馆、面碗和老汉都活灵活现。旁边配上解说的老同志逢人便笑谈:“莫看如今都夸陈市长打仗厉害,当初他当管家婆查面条,也是半点不含糊咧!”

0 阅读:259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