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会生锈,但民族情感不会!82岁的朱炳仁,又一次用他的方式,把两岸的情牵了起来。 就在2025年7月11日,召开的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上,他带着自己的铜艺作品《元起青花》亲自现身。这件作品,色彩温润,花纹如海浪,也像两岸间流淌的血脉。他没讲空话,只说了一句:“希望用铜,把两岸的心再连得紧一点。” 那一刻,全场安静了几秒。 他是“迈巴赫少爷”朱也天的爷爷,是一位被铜艺“耽误”的和平使者。更是一位,用一生在为两岸“搭桥”的老人。 早在2007年,他就亲自设计并推动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铜桥——“同源桥”。桥身镌刻着杭州西湖与台湾日月潭的风景,象征着“同出一源,同文同种”。那一年,7万台湾民众争相登桥祈福——没有官宣,没有大喇叭,有的只是两岸之间,最真实的情感连接。 很多人不知道,朱炳仁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无条件”出席所有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不管是街道级别的文化展,还是国字号论坛,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了解,他就愿意出现。 “只要是关乎两岸的事,我一定去。”他说过的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他为金门创作“和平柱”;他为台湾送上《相生相息》雕塑;他带着诗集《云彩》拜访余光中,用铜艺和诗句,回应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你在那头,我在这头,中间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他不是一次性的参与者,而是一生都在场的推动者。但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答案可能藏在他们朱家的家风里。他的父亲曾说:“铜艺要练一辈子,做人要正一辈子。”所以你看,他不仅把铜当作一门艺术,更当作一条通往民族情感的路。 如今,朱炳仁常对年轻人说:“你们接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让两岸心更近的责任。”他说话总不多,但句句沉甸甸。 这次在青年论坛上,他还亲自收下两名来自台湾的弟子。他不是象征性“带带”,而是会亲自指导,还会告诉他们——文化传承不能慢,交流要趁早。因为他知道,两岸的未来,终究还得靠年轻人来撑起。 你说他是匠人吗?当然。但他更是那个,用铜雕做语言,用行动做桥梁的和平使者。 有人笑称他“被铜艺耽误”,可我们更想说,他是用一辈子的铜艺,完成了最浪漫的两岸告白。他不在乎名气,不追逐热度,却让我们在一件件沉默的作品里,看见了什么叫“先生大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像是一座还在发光的“老桥”,不高调,不喧哗,却让两岸心更近了一点点。#先生大义 桥连两岸# #朱炳仁:一辈子做两岸的 “搭桥人”#
铜会生锈,但民族情感不会!82岁的朱炳仁,又一次用他的方式,把两岸的情牵了起来。
周林硕说事
2025-07-25 03:30: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