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清炖鸡来咯的话音还未在酒楼包间里完全散去,郭绍绪手中的枪口已经冒出了青烟。他对面,那个刚刚还在和他称兄道弟、拍着他肩膀大谈大东亚共荣的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眉心多了一个血洞,脸上的醉意和错愕永远凝固,一头栽倒在酒桌上,撞翻了杯盘碗盏。 这声枪响就是一个信号弹,瞬间引爆了整个酒楼。原本在旁边毕恭毕敬、端茶倒水的伙计们,刹那间仿佛换了个人。他们不是从后厨,而是从自己的怀里、腰间掏出了各式手枪。 子弹泼向那些还在发愣的日本军官。这些侵略者前一秒还在享受着胜利者的尊荣,下一秒就被密集的火力打成了筛子,哼都来不及哼一声,就步了大内义弥的后尘。 混乱中,一个反应快的日军翻译官见势不妙,连滚带爬地就想往门外跑。他以为门外就是生路,却没料到郭绍绪早就料到了这一步。刚冲到门口,背后就传来一声枪响,子弹精准地穿过他的后脑,他一个踉跄栽倒在院子里,伸了伸腿便再没了动静。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从动手到结束,不过短短五分钟,屋内的8名日军指挥官和屋外的40多名护卫,全部被这支从天而降的神兵解决。这就是后来在伊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五分钟战役。 那么,这个上一秒还被乡亲们戳着脊梁骨骂狗汉奸的郭绍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郭绍绪的童年,可跟英雄两个字半点不沾边。他是河南伊川葛寨乡黄兑村人,七岁丧母,九岁丧父,这让他早早地就混迹街头。 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虽然顽劣,但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12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他投奔了地方军阀的部队,从勤务兵干起,凭借着那股不要命的狠劲和机灵,到19岁时已经是个小军官了。 1944年,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原的宁静,伊川沦陷。当时,郭绍绪已是国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的副官。眼看家乡父老惨遭屠戮,这个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汉子心如刀绞。 他向王凌云请命,带着一部分武器装备,回乡组织抗日力量。他直到凭自己手里的这点人马,跟鬼子硬碰硬就是送死。而驻扎在伊川的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正推行以华制华的策略,四处拉拢汉奸。 一个极其大胆且风险极高的计划,在郭绍绪的脑中成型,假投降,真刺杀。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背负上千古骂名。他遣散了部分不愿意的兄弟,带着剩下的人,昂首走进了日军的军营,接受了伊川县保安司令这个伪职。 从那天起,曾经的抗日军官郭绍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日本人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二鬼子。乡亲们的唾沫星子几乎能把他淹死,但他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骂声越响,鬼子就越相信他。 为了交出投名状,他甚至带队去围剿过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当然,枪声是朝天放的,所谓的围剿,其实是提前和游击队长商量好的双簧戏,目的是掩护游击队安全转移。 就这样,在刀尖上跳了几个月舞之后,他终于等来了那个清炖鸡上桌的机会。 这场鸿门宴,是郭绍绪抗日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但绝非全部。在此之前,他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立场。他领导的自卫团,虽然装备简陋,却扎在日军的占领区。 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频发动袭击,炸毁日军的运输线,伏击小股的巡逻队,让日军不得安宁。可以说,鸿门宴只是他一系列抗日行动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集中爆发。 这次事件给侵华日军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他们从未想过,一个看起来已经被彻底驯服的走狗,会反咬一口,而且咬得如此致命。 8名指挥官被一锅端,这在整个豫中战场的日军作战记录里都是罕见的。羞愤的日军高层将此事写入了内部的《战时丛书》,作为反面教材,用来提醒所有驻华军官,要时刻警惕国人的反抗之心,切勿被表面的顺从所蒙蔽。 而郭绍绪的英雄事迹,也极大地激励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原本已经有些绝望的百姓看到,原来鬼子并非不可战胜,汉奸也可能是卧底。一时间,伊川各地的自卫团、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的烽火在河洛大地上熊熊燃烧。 二十八年后的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一次会谈间隙,他向中方提出了一个私人请求,希望能见一见当年的郭绍绪。 原来,在1944年那场鸿门宴上被击毙的日军军官中,有一个叫木神亲志的,正是田中角荣的亲戚。这位日本首相或许是想亲眼看看,这位让其家族蒙羞、让大日本皇军颜面扫地的仇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只可惜,此时的郭绍绪早已病逝多年。抗战胜利后,他没有留恋官场,而是解甲归田,回到了伊川老家,做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直至终老。 信息来源:伊川新闻.抗日英雄郭绍绪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那句清炖鸡来咯的话音还未在酒楼包间里完全散去,郭绍绪手中的枪口已经冒出了青烟。他
历史奇幻角
2025-07-25 01:04:11
0
阅读:1